嘉兴市南湖区“飞”出工地安全新模式
请佩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注意作业安全!”在新老07连接线(老07至广益路段)工程施工现场上空,伴随着清晰的语音提示,一架无人机在工地上方盘旋,实时监控着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
这是全市交通工程农村公路安全监管首次尝试“低空AI”技术。在该项目的无人机控制中心,高清显示屏正同步呈现施工一线的实时画面,施工情况、设备运转、人员作业等情况尽收“眼”底。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兴起,基于无人机与人工智能的施工现场智能巡查技术,正全方位革新传统施工现场的管理模式。作为全市首个在农村公路安全监管中应用无人机AI技术的项目,新老07连接线(老07至广益路段)工程通过设定无人机自动巡航任务,实现了全天候、高精度的智能巡查。
每天上午8点和下午4点,无人机准时从项目部上空起飞,沿着既定航线对新老07连接线展开“空中巡逻”,从广益路到七大公路段全线2.5公里,仅需20分钟,便能完成一次高效巡查。
“相比传统人工巡查,无人机的反应速度更快,视野也更开阔。”浙交工金筑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技术负责汪广博表示,“尤其是在高度较高的作业区域,靠人抬头看很难看清楚,有了无人机就像是多了双‘长在天上的眼睛’。”不仅如此,项目还同步配备了16个智能监测点位,重点布设在架桥机、吊装作业区、脚手架、钢筋加工棚等高风险区域。通过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现场可实时采集风速、载重等数据指标,一旦发现异常,系统将自动触发预警。“例如,一旦系统检测到现场数据超过安全阈值,无人机就会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监控人员及时干预,同时还会同步发出提示音,提醒现场工人及时避险”,汪广博补充道。
在南湖区,同样把这无人机智能技术运用于工程建设领域的还有凤余支线北延亚太路项目。立足于智能建造技术前沿,中铁二十四局集团亚太路项目部创新性地将计算机视觉与无人机技术深度融合,自主研发了一套专属的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包括安全帽、反光衣监测,人数、机械数统计,机械侵入监测,既有线路洞口监测、基坑围挡缺失监测等。
6月下旬,项目团队正是通过无人机巡查的安全隐患智能排查功能,及时发现了一台施工机械臂过于接近高速公路行车道,第一时间发现并完成了干预,消除了潜在的风险。据亚太路项目部工程部长胡航介绍,该自主研发的智能监测系统已在亚太路项目试点初步应用,成功预警未戴安全帽、施工围挡缺失等隐患共计29次。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利用无人机点云建模构建三维场景,实现施工进度的可视化动态更新,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监管效率。“我们的系统会基于无人机获取的数据,将施工现场建模成三维图形,并同步生成进度对比图,其中绿色表示已完成区域,红色表示正在施工的部分。”胡航介绍说,“我们每周会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通过图像对比可以清晰判断是否存在进度滞后,以此控制好整体施工节奏,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这一系列无人机的智慧应用也正契合了南湖区在低空技术领域的整体发展方向。事实上,为进一步释放低空技术潜力,南湖区早在2024年底就出台了《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计划(2024-2027年)》,鼓励无人机等低空设备在城市治理、交通建设、应急响应等多个领域加快落地应用。
根据计划,到2027年,南湖区低空产业规模稳步提升、低空交通网络基本完备、低空应用场景加快拓展、低空管理机制运转顺畅、低空试点示范成效显著,推动形成低空管理与服务共进、应用与产业互促的发展格局。(嘉兴交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