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4信息公开资源库/col/col1229244890/index.html动态新闻/col/col1229304974/index.html交通时讯/col/col1229304975/index.html

湖州港长兴港区“组合拳”助力物流降本增效

2025-07-22 00:00    信息来源: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字号:[ 大 中 小 ]   访问次数:


在吉利汽车长兴基地的零部件仓库,一批即将发往东南亚的汽车配件整齐码放。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批货物不再通过公路转运至上海港,而是直接驶入几公里外的浙江海港长兴港务(下简称“长兴港务”集装箱码头)。港区物流部门相关负责人指着运输单说:“一个大箱走路,比公路直拖能省下1000多元,一年能省下百万元运费!”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湖州港长兴港区今年集装箱吞吐量已超8.3万标准箱。作为浙苏皖三省交界的战略节点,湖州港长兴港区先行探路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多式联运创新、数字化赋能与绿色低碳实践的“合拳”,打造“航运浙江”的生动注脚。

用好政策资金

筑牢降本增效基石

走进湖州港长兴港区,十座500吨级(按1000吨级设计建设)泊位依次排列,龙门吊、正面吊等现代化装卸设备有序运转。这座拥有5.2万平方米丙二类高标仓库的内河港,已成为浙江海港浙北体系的关键节点。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当地政府、海港集团等相关部门在港区配备了完善的物流运输系统,能够满足货物的快速、便捷运输需求。

长兴港务人员算了一笔账:“选择海河联运,较以前走公路直拖,费用省了将近一半。”这并非“纸上谈兵”,据悉,在省、县、港务集团三部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长兴本地企业选择采用“公转水”这一更为高效、经济且环保的运输方式。一位货代企业负责人感慨:“这两年我们的货选择水路运输越来越多,单箱节省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模式创新突破

开启“家门口出海”时代

2024年7月,湖州港长兴港区开通“浙江e港通”,启动“CCA长兴”模式,让内陆码头摇身一变,跻身国际航运版图。“以前提单上只能显示‘宁波舟山港’或‘上海港’等母港,现在长兴港区的代码已纳入部分国际船公司体系,提单可直接标注‘长兴港区’!”长兴港务人员指着系统屏幕介绍,CCA模式实现了船务、关务、港务“三务一体化”,在该模式下,本地货主企业在长兴港区即可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全流程,通关效率提升40%以上。不仅如此,通过“浙江e港通”平台,货主可全天候随申随办,货物进出口时间、费用支出可进一步下降10%以上。

市场反馈印证了模式创新的成效。CCA业务开通13个月,箱量突破9300标箱。2025年上半年,长兴港务外贸出口重箱量同比增长69%。截至2025年6月底,已有7家外贸一线船公司签订以长兴港区为“始发港”和“目的港”的CCA协议,覆盖众多全球主流外贸航线,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全程物流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模式下,成本优势持续放大,出口企业可进一步享受县政府和省海港集团的双重政策优惠,单箱运输成本可再降数百元。一家本地新能源企业负责人坦言:“以前货代主导运输,现在我们从长兴直发海外,运费更低,时效更可控。”

绿色智慧发展

翻开现代化内河港口“新篇章”

降碳亦降本,增绿也增效。在长兴港务二期仓库屋顶,4.6万平方米的光伏板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产生的绿电同时供应码头设备及船舶岸电使用。“我们正在申报交通运输部第二批零碳码头试点。”长兴港务相关负责人透露,“光伏+港口”的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用能成本,更成为吸引新能源企业的“绿色名片”。目前,吉利汽车集团等企业已租用上万平方米的仓库,将零部件存储于长兴港区,通过绿色运输网络发往全球。

在长兴港务中控室,S-TOS(综合型码头生产操作系统)系统大屏实时显示着货物流转数据。这个为沿江、沿河中小型码头“量身定制”的系统,自2024年6月上线以来,实现了长兴港务、外部客户及口岸单位的数据交互,让“无感通关”成为现实。“集装箱进卡口时,信息会自动上传至系统,令查验异常处置时间缩短了50%。”工作人员演示着说道。此外,港区智能闸口项目、龙门吊智能理货项目也已投入试运行。未来,高度“自动化”的内河港口将一步步走进现实。

走在码头作业区,龙门吊正将印有MSC标志的集装箱装上驳船。这批货物将在6天后直达宁波舟山港装上母船运往目的港,而货主的账单上,物流成本栏已被红笔划去了一半。从“内陆小码头”到“国际起运港”,湖州港长兴港区的蜕变正是浙江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的生动缩影。在建设“全国零碳码头试点”的蓝图上,长兴港区的降本新模式,正书写着内河港口的发展新篇章。(浙江交通微信公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