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治堵让公交出行从“将就”变成“讲究”
在湖州仁皇山区域,一种“会抢单”的公交车正悄然改变市民的出行方式——没有固定路线,不按固定班次,手机下单,随叫随到。
在仁皇山区域实地体验发现,通过“湖州市民通”APP进入“动态公交”界面,选好上下车地点并支付后,不到5分钟,一辆小巴便停靠在跟前,扫码验票、上车出发。这辆公交车还会“智能拼单”,沿途又接上几位同方向的乘客。
缓解城市拥堵,最快捷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让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而吸引他们选择这一方式,就要降低他们的等待焦虑。动态公交的出现击中了出行中的等待焦虑,让公共交通从“将就”变成了“讲究”,乘客出行也变得可控可期。
湖州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这套系统的运行逻辑:“在划定的区域内,动态公交没有固定路线,全凭算法实时调度。”乘客在区域内的公交站点下单后,系统会自动匹配最近的车辆,智能规划最优路线,实现“一站直达”或“多单串联”。
目前,仁皇区域已投入10辆这样的“聪明巴士”,服务范围覆盖住宅区、学校、体育场馆等热门区域,确保乘客3分钟内步行可达站点。线路还灵活延伸至中医院内部以及奥体中心内部的综合馆、游泳馆、室外篮球场等区域,更显贴心。
时间回到一年前。2024年5月,湖州开通了吴兴东部新城动态公交,投入15辆车,覆盖范围20平方公里,并设置高新区、湖职院、织里吾悦广场三个延伸站点。今年1月起,周末和节假日延伸至湖州东站和潞村景区,方便来湖游客出行。
动态公交不仅代表着新线路的开辟,更引领了一种全新的公交服务模式。自动态公交上线以来,已成功接单9万余次,累计运输乘客约10万人次。在效率方面,车辆平均匹配时间仅为5秒,乘客平均等候时间约为5分钟。
当传统公交接入“智能大脑”,带来的不仅是出行效率的提升,更是一场关于城市公共交通的想象力革命。湖州的这次尝试,或许正在悄悄改写“公交车”的定义。
为解决湖州市区中小学校区周边道路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湖州交通部门开通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求知专线”,专车集体接送。求知专线开通以来共计接送学生10余万人次,5所学校门口每天至少减少了200余辆私家车的出行,拥堵缓解了,通行效率增加了,占道停车等违章行为也明显减少。
在湖州市区,这样的精准化公交服务已延伸至多个领域。湖州交通部门依托定制化运营体系,围绕“校、医、旅、政、企、民”六大场景,推出政企通勤、校园专线等多样化服务。总计服务人次突破480万,成为城市绿色出行的重要支撑。
去年开始,市区公交开启了线网结构性重塑,通过“加减法”组合拳,重塑主城区、织里镇区和南浔镇区公交网,规划公交线路80条,调整比例达到70%。
公交线网结构性重塑突出四大重点:快速通达——开通3条连接主城区与织里、南浔、长兴的快速公交;骨干网络——规划15条公交干线,构建“五横四纵两环四射”的棋盘放射型网络;枢纽接驳——新增2条高铁支线,保留和优化55条现有支线;微循环——开通5条区域微循环线路,强化末端覆盖。
目前,公交线网重塑正在稳步实施中,3条公交快线已投入运营,另外新增湖州东站公交线路2条、优化公交线路17条,预计10月底前基本完成线网重塑工作,将串联起市民出行的“生活圈”,让乘客进一步感受到公交出行的舒适便捷。(湖州交通运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