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公交+单车”无缝衔接 金华打造“三网融合”出行新体验
清晨6:30,天刚蒙蒙亮,金华轨道交通八一南街站已经迎来了第一批乘客。站务员王师傅像往常一样,仔细检查着站内的各项设施。“现在乘客换乘方便多了。”他指着站厅内的指示牌说,“站点、公交、单车的信息都一目了然。”
这样的场景,正是金华市推进“轨道+公交+共享单车”三网融合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金华市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打破部门壁垒,让三种交通方式实现无缝衔接,为市民打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
在金华站出口,整齐划一的共享单车停放区格外醒目。“以前这里单车乱停乱放,现在规范多了。”正在取车的市民李女士说。这一变化得益于金华市建立的“三网融合”协同管理机制,通过电子围栏技术和定点巡查,确保车辆有序停放。
改变是最直观的见证。如今在中心医院站,J6路公交直接开进院区的贴心设计,让老年患者实现了“零距离”就医。“以前拄着拐杖要走十来分钟,现在公交车直接开到门诊楼下,真是想到我们心坎里了。”坐着轮椅的张大爷感慨道。为了实现这个突破,金华市治堵办先后组织了3次现场会,连医院花坛的转角半径都重新测量过。如今,出站乘客可以领取免费乘车券,这项服务让许多行动不便的患者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站务员王师傅说:“每天都能看到老人和病患脸上的笑容,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在金义东轨道交通八一南街站,市民陈先生掏出手机打开“金轨智行”APP,系统立即为他规划出最优路线:步行225米,再乘坐BRT2号线公交,或骑行1.1公里共享单车直达目的地。“这个推荐太智能了。”他笑着说,“连实时拥挤度都考虑进去了。”简单的操作背后,是轨道、公交、单车三网数据的实时融合,让城市出行变得更智慧、更便捷。
夜幕降临,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小张刷开一辆单车,碳积分账户随即增加了相应分值。“攒够积分能兑换电子公交票呢!”他笑着说。这个小小的激励,让三网融合有了更生动的注脚——2024年在金华行微信小程序共兑换公交电子券11.6万张、共享单车券4万余张,碳积分存量突破15亿、新增4.65亿。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这些绿色出行的数据流,正在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交通治堵多年来,金华用绣花般的功夫,将轨道、公交、单车的每一根线头细细编织:通过科学测算优化共享单车停放区域,确保接驳距离最短;精准匹配公交与轨道运营时刻表,实现无缝衔接;就连站点周边的引导标识设置,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清晰醒目。
这种精细化管理的背后,是金华市治堵办统筹协调各方的成果。作为城市交通治理的“中枢神经”,金华市治堵办牵头建立了多部门协同机制,定期组织轨道集团、公交公司、共享单车企业召开协调会议。一位参与协调的治堵办工作人员回忆:“我们就像交通系统的‘红娘’,为了让轨道乘客都能顺利换乘,要不断优化点位,调整运营时间。”如今,通过金华市治堵办的桥梁作用,公交调度系统与轨道运行数据实现了互联互通,共享单车企业数据也纳入统一管理平台,确保了三网协同有序运行。
当清晨的阳光再次洒向八一南街站的站台,新一批乘客正用脚步丈量着这场变革。上班族熟练地使用着各种接驳工具,老人从容地登上低地板公交车,游客按着APP指引开始探索这座城市......这些平凡的瞬间,正在重塑着城市的脉动节奏。
“城市就像一个生命体,交通是它的血液循环系统。”金华市治堵办负责人这样形容。如今,这个系统正在“三网融合”的助力下,实现着最富活力的新陈代谢——轨道和公交如同大动脉,共享单车则像毛细血管,将出行的养分输送到城市的每个角落。(金华交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