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4信息公开资源库/col/col1229244890/index.html动态新闻/col/col1229304974/index.html交通时讯/col/col1229304975/index.html

水面上的美丽蝶变 看湖州内河航运串联绿水青山

2025-05-26 00:00    信息来源: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字号:[ 大 中 小 ]   访问次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艘艘纯电动船舶如灵动的鱼儿,在湖州内河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穿梭。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湖州以全国首个内河绿色航运廊道试点项目为支点,通过航道、码头、船舶、环境四大板块的协同革新,打造交能融合的“湖州样板”,项目以“1+4+4”体系为核心,即打造1条新能源船舶示范航线,覆盖4条主干航道(长湖申线、湖嘉申线、东宗线、京杭运河),聚焦绿色航道、绿色码头、绿色船舶、绿色环境四大板块,全面探索内河航运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

“湖州内河航运的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能源结构的系统性变革。”湖州内河绿色航运廊道试点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通过新能源船舶研发、船用充电场站建设等举措,推动水运能源消费从传统燃油向清洁电力转变,实现运输效率与减碳效益的双提升。

“以前用传统燃油船,不仅噪音大,每次加油成本也很高。现在换上这纯电动船,安静又省钱,还为环保出了份力。”长期在湖州内河跑运输的老张笑着说。老张的话道出了众多船民的心声,也彰显了绿色船舶带来的切实改变。

据了解,湖州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湖北东湖实验室等科研院校,突破内河千吨级纯电动船舶关键技术。国内首艘2000吨级集散两用新能源船“东兴100”已累计完成115次运输任务,节省燃油15万升,减少约390吨二氧化碳排放。

目前,湖州航区已建成下水8艘电动货船,建设完成6处船用充电站,逐步构建形成湖州航区“船电共享网络”。嘉兴港(乍浦)-湖州港(长兴)航线正式投入使用后,湖州成功打造全省首支纯电动船队。这些船舶,每航行一次,相较于传统燃油船舶,可减少约9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15万棵树木一天的吸收量。这不仅让内河的水质更加清澈,空气也愈发清新。

沿着长湖申线航道,吕山水上服务区一个个船用充电设施整齐排列,宛如为电动船舶提供能量的“加油站”。同时,湖州正加快编制《电动船舶船用充换电站和电力增容专项规划》,积极谋划水上服务区及港口码头充(换)电设施建设。“这些充电场站,就像给船舶打造的‘能量补给站’,不仅方便,而且高效。一艘纯电动船舶在这里充电,只需3~4小时,就能满足单程航行需求。”湖州港航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道。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湖州稳步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深化水运供给侧改革、加快内河航运提质增效,湖州内河航运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交能融合不仅是绿色航运发展,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湖州市港航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项目联合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已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将带动新能源船舶制造、船用电池研制等细分领域爆发式增长。

未来,湖州将继续以创新破题,书写内河航运绿色转型的崭新篇章。这条蜿蜒于江南水网的绿色廊道,不仅是“双碳”目标的生动注脚,更是交能融合浙江交通智慧的鲜活体现。(湖州交通运输微信公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