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现身浙江公路技师学院课堂 打造产教融合新模式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影响改变各个行业,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持续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当下人工智能正火,浙江公路技师学院也紧跟潮流,早在去年10月,学院购入了一批人形机器人,学院老师们结合公路养护专业设置课程,让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在公路上“干活”,还能帮助学生们学习新技术。未来,它们可能会成为公路养护和救援的“主力军”。
产教研融合
上过春晚的机器人进课堂
在公路技师学院里,有一大一小两个机器人,“这批智能机器人可不简单,上春晚的机器人和它是同款。”据工程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专业教师吴佳伟介绍,它们具备自适应平衡、自动调整步态等“黑科技”,在吴老师的操作下,机器人可以做出各种流畅的动作,也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独立完成任务。
学院专门为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学生设计了一套机器人课程,教他们如何编程、组装和维修机器人。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新技术,为未来的智能化公路养护行业做好准备。”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入机器人不仅是教学上的创新,也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一步。
据了解,这批机器人属于目前市场上较先进的型号,可以编程设计多种自定义动作。通过引入这些机器人,学院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水平,还能为结合公路养护行业,定向培养出更多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我们学校的教学方向是偏实操技术型的,学生们更多是学习如何操作以及维修机器人。”吴佳伟说,目前老师们也在探索如何使用机器人更多地参与到养护作业中,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行业需求。
机器人代替人工养护
公路养护新趋势
当前,机器人正在被应用在各个领域当中,公路技师学院计划训练机器人参与公路勘测、隧道巡检、道路救援等道路养护工作中。
“以前公路勘测都得靠人,费时费力还不安全。”学院相关负责人说,如果训练机器人进行勘探,效率将会大大提高,还能减少人员在危险环境中的暴露。比如在隧道巡检中,机器人能通过摄像头和导航系统,实时监测隧道内的情况,让技术人员在保证安全的境况下进入隧道。
除了勘测和巡检,机器人未来还能在道路救援中大显身手。在车流量大的高速公路上,机器人“力气”更大,可以代替人工进行清障和设备检修,尤其是在恶劣天气或复杂路况下,机器人能够持续工作,减少人员的安全隐患。
“机器人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产教融合项目旨在推动公路养护行业“机器换人”,未来5到10年内,机器人有望在公路巡检、清障、设备检修等任务中发挥更大作用,逐步替代人工完成高风险、高强度的作业。(浙江交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