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4信息公开资源库/col/col1229244890/index.html动态新闻/col/col1229304974/index.html交通时讯/col/col1229304975/index.html

当梁场遇上“黑科技” 甬金衢上金华城区段跑出“加速度”

2024-03-27 00:00    信息来源: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字号:[ 大 中 小 ]   访问次数:


在甬金衢上金华城区段项目上,有一座“超级工厂”借助“数字浙江”建设的东风,先行在前,“智慧产梁”,跑出“加速度”。

装着“刚出炉”的混凝土,鱼雷罐缓缓“移步”至T梁预制组合移动模台生产线上,紧随着布料机一顿操作、向下放料,一片长30米、重75吨的T梁便基本浇筑成型。整个过程无人运输、上料,只需工人简单操作设备、发布指令。在奋斗奋进的脚步中,甬金衢上金华城区段项目3标智慧梁场生产的预制梁板数目“蹭蹭蹭”地往上涨,以日均生产8片梁的效率正式“破千”!放眼全省,这般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都是数一数二。

4条智慧生产线,一天就能生产8片梁

利用项目路线长度适中、金华交通网系发达的特点,甬金衢上金华指挥部按工业化、智慧化建造要求,在省内高速公路项目中首次提出全线梁板统一标准、统一预制、统一安装。因此,这也是全线唯一一个梁场,将集中生产7893片梁板。

这般模式下,梁板的生产节奏只可快不准慢。为此,梁场在普通生产线基础上建造了4条智慧生产线,主要用于生产30米、32.7米的标准T梁,并运用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手段等,创新“移动台座+液压模板+鱼雷罐+布料机+智能蒸养”施工工艺,采用条形流水生产线进行预制,确保日高峰生产能力达到8片,存梁区可存梁1200片。

智慧生产线上,梁板预制效率大幅提升。“一根根钢筋、一粒粒石子进场,6个小时后,便可浇筑形成梁板,再通过3小时升温、7个小时恒温、5个小时降温总计15小时的智能蒸养工序,15分钟的拆模和30分钟的一次张拉工序,梁板便可放入二次张拉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从钢筋加工到二次张拉结束,智慧生产线的整个流程较常规工艺至少能减少4天。”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灵活采用组合移动模台流水生产线进行梁板预制和带模蒸养二次张拉工艺,使台座周转率较常规生产工艺提高8倍以上,预制区可节省用地30%,也提升了梁体精细化程度。

一个“最强大脑”,百分百的梁板报检合格率

自动化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少不了背后的“最强大脑”的加持。在智慧梁场,每一片梁板的诞生,从混凝土拌和到浇筑、养生、张拉压浆,实现了全程数字化管控。

据悉,秉承“智能技术+交通基础设施”的新思路,甬金衢上金华城区段项目通过视频监控、工艺监测、预测预警等“智慧设施”,为项目建设全过程数字化提供支撑。

智慧梁场设置管理中心通过运用BIM+GIS、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构建“1+6+N”管理模式,即通过1个指挥平台+6个智慧管控系统+N个感知系统,实现混凝土拌和站数据采集、特种设备监控、现场人员监控、AI视频监控、配电箱监控、扬尘监测、水电监测、污水监测等功能,对制梁过程进行全方位实时动态监控,有效打破信息孤岛,真正实现数据监控与智能分析,实现生产过程全周期数据贯通的一体化智能建造。

“智慧化、自动化生产后,碎石加工、混凝土浇筑等全过程采用流水线作业,不仅缩短了梁板预制周期,提升了产量,还减少人工40%、减轻劳动强度。”甬金衢上金华指挥部副指挥徐承明表示,更重要的是,不仅大幅度提升梁板精度,更使每一片梁都像孪生兄弟,报验合格率可达100%。(浙江交通质监微信公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