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航道设计通航水位最新数据出炉
近日,省港航管理中心印发了《关于钱塘江航道杭州段、新安江航道建德段设计通航水位的批复》,这是继1979年全国航道普查后,对钱塘江航道杭州段及新安江航道建德段设计通航水位的重新调整,这项成果的系列技术数据可全面应用于杭州航区的涉航建筑物行政许可、航道与港口工程建设以及航道养护等涉航工作。
航道通航水位通常受水下地形、径流与潮汐、人工水下设施与作业、人工水量调配等多种因素影响。钱塘江航道杭州段与新安江航道建德段的设计通航水位,在本世纪初及之前通常采用1979年航道普查时的设计最高、最低通航水位。随着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航道沿线大规模水下采砂作业和大量临跨航建筑物、水利设施等的兴建,航道的水文环境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很大变化。
因此,自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实施以来,航道沿线新建临、跨、穿航建筑物均对各自工程区域的航道设计最高、最低通航水位进行单独研究,研究结论数据往往与1979年航道普查定级时采用值有较大差异。
然而,由于单独研究模式下,各工程项目对其工程区域通航水位的研究范围分散、研究标准不同、研究手段和时间各异,使得航道沿线设计通航水位取用标准和数值从内在逻辑到外在形式都难以有效统一,导致涉航建筑物通航净空尺度等的控制、航道改造与养护的技术标准等缺乏科学、统一的技术依据,对航道管理保护和建设养护等带来诸多困难和不便。
为此,杭州交通聚焦这一问题,着力破解航道基础性技术数据缺失的难题,通过公开招投标委托专业研究机构开展该项基础性系列技术数据的研究,旨在充分收集、梳理、分析及论证几十年来大规模人工干预情况下航道水文条件、河床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等,并提出航道沿线的设计通航水位取值标准和数值,以及通航安全管理相关建议。
最终,该研究项目经交通港航、水利、水文等方面的行业资深专家以及相关管理单位的多次论证和分析,认定该研究成果能够较为正确、科学地反映钱塘江杭州段航道和新安江建德段航道的实际通航水位状况,使得涉航相关工作的通航参数控制有科学、统一的通航水位技术依据。
下一步,杭州交通将把这一最新成果充分运用到涉航桥梁、隧道、管线等大型临跨穿航道建筑物的行政许可上,也为沿线港口码头建设及航道养护等工作,提供切合实际的水文数据支撑。(浙江港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