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交通“五措”并举推进治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021年,杭州市交通运输局扎实推进政府治超、源头治超、协同治超、智慧治超、从严治超,实现全市高速公路超限超载率由2019年的1.03%降至0.0017%,普通公路超限超载率由2019年的11.7%降至0.93%,均低于全省管控目标,在年度治超工作综合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一。
一、坚持政府治超,完善工作体系
统筹推进省市年度治超工作目标任务,强化属地政府对治超工作的主导作用和主体责任,督促各级政府调整完善治超工作组织机构,配足实体化运作专班力量,专题研究部署治超工作,做到“时间节点清晰、具体任务明确、责任体系到位”。定期召开成员单位部署会、专题会和形势分析会,系统总结阶段性治超成效,推动各级政府将治超工作列入属地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和工作重点,形成属地治理模式。比如,桐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县域治超工作,不断完善治超工作责任体系,形成引领全省治超工作的“桐庐模式”。
按照省治超办部署,制定实施《杭州市超限超载货车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杭州市2021年度公路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工作要点》,按季、月、周三个层级分解落实年度目标任务。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治超工作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每月、每周“双通报”机制,发布治超工作月报、“百吨王”违法车辆整治周报,动态掌握治超工作进度。
用好用足监督评价机制。制定完善杭州市考核评价实施办法,采取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检查、监督、指导全市治超工作,评价结果进行排名。
二、坚持源头治超,加强重点管控
针对超限超载行为同时对货运车辆、驾驶人、道路运输企业、货运源头单位实行“一超四罚”,推动治超工作关口向货运源头前移。2021年,全市累计约谈重点运输企业负责人1093家(次),责令运输企业停业整顿21家。
加强货运车辆非法改装监管,对查处的超限超载车辆进行“追本溯源”。在开展车辆维修企业日常经营监督检查的同时,加大路面非法改装车辆查处工作,对存在违规装载源头企业提高处罚和管控力度。全年查处非法改装车辆620辆次,罚款418.5万元。
落实道路运输企业管控。探索非现场执法数据追处工作,结合安全生产检查,对货运企业法人代表开展约谈,入企入户对超限超载违法行为进行逐条核查与约谈,督促其接受处罚,并协助嘉兴、湖州、金华等地成功追处浙A籍车辆在其他地市发生的违法行为。
落实货运源头单位管控。推进全市重点货运源头单位称重设备、视频监控相关数据接入省治超平台工作,全市25家重点货运源头单位的称重数据和监控视频已接入省中心治超平台,接入率为83.3%,实现实时监管。全年处罚货运源头装载单位257家、罚款66.9万元。
三、坚持协同治超,强化路面执法
在优化全市非现场执法网络布局的基础上加大交通与交警联合执法工作力度,形成“路警联合”执法合力,着力提升案件查处率。后续将继续完善经信、市场、公安、交通等部门的联合治理机制,加强对车辆生产、登记、准入、改装、维修等产业链全过程监管。
开展执法联合联动,分别与安徽、金华、湖州开展省际、市际跨区域联动路面执法,共筑治超屏障,区域联动效果明显,有力打击了交界处的治理难问题。各区县之间、部门之间、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之间常态化联动、联勤。
指导督促全市普通公路固定治超站按照规范化建设要求,做好信息公示、人员排班、规范标识及场地功能划分工作,依托检测站点开展与公安交警联合执法工作。全市所有高速入口已全部安装称重及视频监控设备,按照车辆称重数据做好高速公路入口超限禁入劝返工作,全年累计劝返超限车40.7万辆次。
四、坚持智慧治超,实现数字赋能
硬件设施加大建设投入。推进普通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车道建设工作,全市2021年新增55条非现场执法车道,网点更加完善。2021年,全市公路治超利用科技设备非现场执法查处量居全省第一。
软件系统不断完善规范。路面治超的软件管理系统与治超处罚系统实现数据互通互联,形成全治超非现场执法网络监管、处罚闭合管理。省、市、县三级治超管理平台经过建设已经基本成型,全市非现场执法点均与省平台完成数据直连,货运车辆超限数据可实时掌握。
五、坚持从严治超,“百吨王”基本清零
高压监管重点路段。对全市公路超限率高于4%的非现场执法点位进行梳理排名、分析研判,对重点路段、点位开展24小时不间断打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全市共查处违法超限、超载案件26900件,收取罚没款8527万余元,查处量居全省第一。
严查严控“百吨王”。对前期“百吨王”违法车辆重点路段,组建24小时“四班三运转”的路警联合执法队伍,对用强光照射、夜间冲卡等方式躲避检查的超载超限车辆强化布控、露头就打。全年查处“百吨王”案件66件,收取罚没款148万余元,卸货2908吨。全市“百吨王”相关车辆基本清零。(杭州市交通运输局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