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219线温霍项目三标:挺进北天山,打通生命线
内地春归花满枝,边疆风劲雪飞时。
暮春四月,当内地正沉浸在百花争奇斗艳的盎然生机中,身处北天山腹地的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高海拔山区仍是一派银装素裹的寒冬景象。由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二公局”)承建的国道219线温泉至霍尔果斯公路建设项目第三标段(以下简称“温霍项目三标”)莫逊山便道的垭口就在这片苍茫雪域间。莫逊山便道不仅是通往项目二工区(莫逊山隧道出口、克孜勒隧道进口)的唯一通道,还是通往莫逊山隧道竖井的唯一路径,承载着项目物资材料运输及人员通行保障的重任,是项目二工区名副其实的“生命线”。
温霍项目三标莫逊山隧道位于北天山支系——别珍套山,隧道全长9300米,虽然导洞进口端因采用TBM掘进而加快了速度,但若等到平导洞贯通后再进入二工区开展路基、桥涵及克孜勒隧道进口段作业,工期就要大幅延长。因此,必须打通莫逊山便道,及时进入二工区,项目才能如期完工。
“如果天黑前还没看到人或牧民的帐篷,我们就准备报警了。骑了一天的马,屁股子都磨烂了!”回忆起踏勘便道时的经历,项目生产副经理胥海洋至今仍心有余悸。为了给便道选线,2023年6月,刚刚进场的胥海洋就带着测量副总师徐东辉、现场工程师张恒三入深山,踏勘现场。
首站从喀拉沟启程,胥海洋等人在当地向导的陪同下骑马沿河谷而行。四人五马,驮着帐篷和食物,正面直切莫逊山。仲夏时节,北天山风光旖旎,他们却无心停留欣赏。河谷无路,乱石密布,马蹄与石块碰撞,仿佛要迸发出火星来。22公里的路程,几人硬是磕磕绊绊地走了10个小时。终于抵达莫逊山隧道出口时,眼前苍劲的杉树林让他们不由得心头一震,胥海洋语气坚定地说道:“这条路决不能走,这一路的杉树林得长多少年才能长成现在这个样子啊,咱们如果在这修便道,沿线的生态可就都毁了!”虽然到了终点,但几个人脸上全无喜色。支起帐篷安顿下来,次日对周边峡谷及洞口进行勘察后便无奈沿原路返回。
便道方案定不下来,二工区根本进不了场。想到这些,胥海洋辗转难眠。没过几天,三人组就来了个“二进山”。这一次,他们换了个思路,从伊犁方向出发,来了个180度大对调。三人乘越野车沿河谷进山,虽然道路平坦了不少,但路线太长,要经过好几个雪崩区。而且这里离项目部驻地太远,必须在伊犁再设置一个驻地才能确保物资中转、后勤补给。经过权衡,这个方案很快就被胥海洋在心里否决了。
两次失败让胥海洋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这个问题不解决始终是一道坎儿。正当“山重水复”之际,一条地勘时遗留的便道带来了转机。那条便道仅可通至莫逊山隧道竖井的位置,再往山上走就没路了。“咱们爬过去,看看啥情况!”胥海洋斩钉截铁地说道。就这样,三人由向导带路,背着干粮和应急通信设备徒步翻山。接近山顶时,海拔已达3680米,陡峭的山坡上,在缺氧与疲惫的双重夹击下,几个人气喘吁吁,累倒在地。“赶紧走,这个地方有棕熊!”向导话音刚落,几个人嗖地弹起来,拼命往前走。从午后两点到次日凌晨四点,14个小时的跋涉终于换来“重大发现”。沿线裸露的地貌、相对较短的路程,均为建设便道提供了可能。经过项目与公司认真论证,这条“攀援之路”最终被确定为中选方案。
方案虽然定了,但修路仍没那么简单。原有的部分路段仅可满足小车通行,远不具备物资运输条件,更何况从竖井到二工区根本无路可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挖机、装载机进场,说干就干!
北天山的气候极为复杂,县城是一阵雨,山上可能就是一场雪。雨水冲刷、冰川融化,都给便道的修建增加了难度。即将修到山顶时,中交二公局李玉生在调研期间发现了一个关键细节:将途经冰川的路段改至对面山坡,可以利用午后阳光延长融雪时间,从源头减少积雪隐患。
为了让便道展线,坡度变缓,建设者们以爆破的方式在海拔近4000米的山顶上削平20米高差,硬生生在峭壁间凿出垭口;为了防止风吹雪堆积,温霍项目三标还为修好的便道搭设了防雪棚,确保垭口在冬季也能正常通行。
2023年10月28日,历经4个月的昼夜奋战,便道终于打通,承担起临建材料运输的使命。当首辆满载物资的车辆驶过垭口,建设者们的欢呼声响彻了北天山。
这条蜿蜒23公里、盘桓55道弯的便道,每道弯都被赋予了专属编号——“北天山第X拐”,成为精准定位的坐标。一旦遇到险情,可依此迅速锁定遇险车辆所处位置。为确保通行安全,项目团队还想了不少妙招:在便道两端分别设置值班室和卡口,24小时严阵以待,未经报备车辆、恶劣天气、夜间出行均会被严格管控。凡运输物资进出山必须在值班室领取应急包,内有对讲机、饮用水、食物等,如遇险情可应急自救,还能帮忙救助过往车辆。此外,便道全线设置8座应急救援点,储备救援工具、物资、食品、药品及取暖设备,还在翻山路段加装了波形护栏,设置了太阳能路灯,沿线加装信号基站,垭口等处安装360度摄像机,实时掌握便道情况,织就立体安全网。
硬件有了,冬季除雪保通更是一场持续攻坚战。新疆地区冬季风吹雪灾害较多,每次清雪少则两三天,多则六七天。为此,项目成立了保通专班,每次下雪后,保通队长米军艳第一时间指挥机械设备冲锋在前,党员和青年突击队紧随其后撒布融雪剂,机械与人工协同作业,为便道冬季通行提供了坚强保障。2024年冬季,项目累计开展清雪十余次,出动人员近500人次,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二工区的生产生活。
“开始修便道时,我判断二工区的施工期顶多能有七八个月,现在竟然超过了10个月,太令人难以置信了!”协作队伍负责人表示。正是这种“人定胜天”的坚守和护航,让克孜勒隧道进口段12根加固冻土层的桩基得以在寒冬中顺利施工,为开春大干筑牢根基。
春日的阳光开始融化北天山的积雪,莫逊山便道上,车辆往来如梭。保通队员们望着这条用汗水与智慧打通的“生命线”,眉眼间满是欣慰。这条蜿蜒在雪域高原间的便道,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通道,更是建设者们以匠心与勇气交出的一份答卷。当车轮碾过垭口的残雪,留下的不仅是辙印,更是中交二公局人守护边疆、筑梦天山的勇气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