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公路养护的“逆袭之路”
发布日期:2025-03-10 信息来源:旅游导报
作为全省首个全域普通国省道打包养护试点地区,如何以EPC总承包模式整合养护资源,通过专业化养护治理,最终推动PQI跃居全省前十,为公路全寿命周期养护提供改革样板?《公路治愈家》本期走进绍兴嵊州,看嵊州公路养护的逆袭之路。
●创新模式下的养护成效
2021年起,嵊州开启了5+3年全寿命养护模式的探索。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以EPC工程总承包+绩效考核为依托,将路网养护作业进行捆绑统一发包,吸引了省属国企参与县域公路养护工作。在这一模式推行的第4年,已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从养护效率方面来看,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化流程,养护力量提升幅度超过20%。前期设计、规划以及招标的周期从原本的3个月缩短至1个月,施工用时相较于传统工程缩减了30%以上。这一转变不仅大大提高了养护工作的时效性,还减少了因工程周期过长对交通造成的不利影响。
在资金利用效率上,基于8年养护周期的整体规划,养护企业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使得国省道养护资金的使用绩效提高了10%以上。同等规模资金投入下,路面修复面积提升了16%,实现了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公路路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嵊州市普通国省道公路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从试点前全省第36名跃升至全省前十名。2024年G527国道重点路段PQI达97,基本实现“零维护”。
在安全方面,养护承包公司引入高速施工安全标准,并结合嵊州当地实际情况,对安全设施进行加密,将路锥设置间距从15米缩短至10米,同时在全线配备了12名年龄50周岁以下的安全保畅员,显著提升了公路预警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此外,15辆保洁车配备强力磁铁的举措,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科技赋能养护管理
为进一步提升公路养护管理水平,2024年,嵊州启用了“浙路通”智慧巡检系统,该系统在优化养护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保障养护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路通”系统实现了养护信息的全面透明化。在传统养护模式下,信息传递往往存在滞后性和不准确性,导致问题发现与处理的延误。而“浙路通”系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养护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实时上传,包括病害位置、类型、严重程度等详细信息,均可在系统中清晰呈现,确保了养护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公路的实际状况。
“这个系统极大保障了一线作业人员的权益,过往巡检中我们无法探查到作业人员的轨迹,在巡查过程中往往发生不知情的情况。”信息培训科负责人介绍,该系统优化了养护工作流程,实现作业轨迹可循、有档可查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巡查信息“收集汇总、流转交办、反馈督办”的网上闭环流转机制,从问题的发现、任务的分配到最终的解决,各个环节紧密衔接、高效运转。一旦有巡查事件上报,系统会依据预设规则迅速将任务精准分配至相关责任人,极大地缩短了问题处理周期,提高了养护工作的整体效率。
此外,针对一线养护人员不熟悉手机软件操作等情况,嵊州养护单位为全部养护人员配备了智能手环。手环具备定位和工作状态监测功能,能够准确记录工人的巡查轨迹,实时监督工作状态,确保养护工作按计划、高质量完成,为公路养护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
●技术养护创新为公路“强筋健骨”
在公路养护技术领域,嵊州积极引入和应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养护工作的科技含量,为公路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4年,TFC超薄磨耗层技术在嵊州公路养护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技术采用特殊配方和施工工艺,在原路面上形成一层高性能的磨耗层。这一磨耗层不仅具备优良的抗滑性能,能够有效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还具有出色的防水性能和耐久性,可显著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同时,TFC超薄磨耗层技术施工便捷,对交通的影响较小,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施工并恢复交通通行。
嵊州在部分路段采用了共振碎石化施工养护技术,这一技术主要针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过程中的反射裂缝问题。通过共振原理,使破碎锤头的振动频率与水泥面板固有频率相匹配,实现板块共振开裂。破碎后的路面形成上层松散、下层嵌锁的结构,有效增强了路面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经过4年的使用检验,到2024年底,采用该技术路段的路况指标PQI达到97,路面状况良好,基本无需进行大规模维护,充分验证了这一技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绍兴嵊州在公路全寿命周期养护的实践中,通过创新养护模式、引入智慧巡检系统和应用先进养护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成果不仅为嵊州本地的公路养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公路养护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持续积累,嵊州有望在公路养护领域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构建更加安全、高效、舒适的公路交通网络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