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湖州抢抓机遇构建内河立体执法新格局

发布日期:2024-09-14  信息来源:旅游导报

伴随着内河水运持续发展,内河航道的吞吐持续增长,船舶与航道资源的矛盾更为突出,增强水上航运管理能力、提高水上通勤作业效率的要求愈发迫切。《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省2024年工作要点》更是明确提出,要“深化内河航运法治建设”。湖州如何抢抓机遇,加快部署推进无人机水上非现场执法?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据了解,系统性探索无人机在港航执法方面的应用,起源于2021年的一次执法实践。湖州长兴县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党总支书记、队长沈建华表示:“当年水上运输行情好,水泥熟料运输量大,随之而来的却是层出不穷的非法码头装卸问题。”沈建华说,“队员们只能运用执法艇进行执法,出动一艘艇目标大、速度慢不说,还容易被拦截追堵,经常出现艇到那了人没了的情况,难以打击非法问题。”


于是,执法队将目光放到了彼时正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的无人机身上。2022年起,长兴开始将无人机的触角从“执法一件事”向“一类事”延伸,在当地小浦、吕山两个港航中队开展无人机日常航道自动巡查、预警喊话等应用,并培养了首批无人机操作员;2023年,完成城区站、洪桥站智能机库建设并投入运维,进一步推动执法覆盖面,2023年底无人机巡航时长达300余小时,巡航里程超4000公里,查处相关案件23起,同比增长91.7%;到2024年,已经完成县域内5个港航执法队智能机库、数字执法室全覆盖。


长兴对于无人机水上非现场执法的野心,并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的无人机巡航。沈建华表示,经过初步梳理执法艇日常执法的40多项工作,他们发现,无人机自主研判或能覆盖其中20多项,几乎覆盖了全部高频事项。他们想把这些应用场景统合到一个系统里,真正实现水上无人化执法,做到“无人机飞一次解决n个问题”。


依托良好的无人机基础设施建设与试飞阶段积累的大量飞行数据,今年起,长兴已与2家企业分别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监管事项自动预警应用场景。目前,已成功研发自动识别船员未穿救生衣、船舶货舱未覆盖、未悬挂国旗、AIS设备未开启等4个航道领域的场景,实现码头堆场未覆盖、航道安全设施检查等2个岸上领域的场景。


除了执法应用场景的持续开发,长兴还在加快无人机执法地方标准建设的脚步。沈建华表示,由当地编写的《无人机辅助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内河)技术应用标准》已经通过初期评审,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立项,力争年内完成市级地方标准验收。


“长兴的探索,为实现无人机水上执法规范化管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提供了绝佳样本。”湖州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港航与海事执法科工作人员表示,依托长兴发展基础,未来将在该市范围内持续深化湖州全域无人机水上执法。“目前,我们正在对境内京杭运河、长湖申线、湖嘉申线等三条主干航道进行无人机站点沿线部署。最终将实现湖州市水上管理和服务无人机动态巡查全覆盖。” 


 
主办单位: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网站标识码: 3300000026 浙ICP备05073415号-1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962号

浙江交通公众号

浙江公路与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