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齐发力 绘就海岛新图景 舟山打造公共服务一体化“海岛样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舟山市立足本地海岛“多、小、散、远”的分布特点,探索以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为突破口,持续缩小三大差距的路径举措,着力解决海岛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不断向共同富裕道路迈出坚实步伐。
交通领域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板块,起着基础性、先导性、保障性作用。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舟山市交通运输部门紧紧围绕城乡公交一体化、水路客渡运一体化和“客货邮”融合发展三大主题,充分结合“小岛你好”共富行动,提升公共服务可及、均衡、优质水平,取得了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阶段性成果。
眼下,“蓝色岛链”串岛成链打破交通壁垒,“海岛客货邮”水陆联动实现“快递自由”,“城乡公交”无缝对接跑出“舟山速度”。舟山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实现了从交通末端到海上交通枢纽的华丽转身,并积累了一批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城乡公交一体化
打造全域共享海岛样板
“这边没有公交班车的时候,出门要走好远的路才能坐公交车,如今村里开通了公交线路,离家不远就可以坐上公交车,真是太方便了。”舟山市在优化公交线网和站场布局的道路上步履不停,目前,建制村500米公交覆盖率已达100%,公交快线、干线、支线、微循环线覆盖到舟山的每个角落,海岛村民告别了长途跋涉,过上了“抬脚上公交”的幸福生活。
海岛乡村百姓出行的“小确幸”折射的是舟山市以人民为中心,最大限度统筹配置城乡公交资源,扩大公共交通服务普惠面的“大民生”。以路为媒,舟山市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提升优化农村公路路网结构和通行能力,推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2024年计划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将达到97.5%,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将达95%以上。
依托贯通城乡、便捷通达的路网体系,舟山市全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2023年,舟山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跃升至94.1%,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率排名从第7进位至第3,创造了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的“舟山速度”。2024年,全市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新改建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含公交首末站)17个,实现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含公交首末站)100%全覆盖,逐步形成以乡镇为中心,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含公交首末站)为枢纽,通村公路为线路,行政村为节点的农村公交客运网络。同时,加快车辆绿色更新,2024年计划新增(更新)新能源公交车辆71辆,推动绿色发展,降低公交运营成本。
放眼舟山全域,本岛之外还有很多的悬水小岛,岛际交通主要以船舶运输为主,为方便这部分海岛百姓出行,舟山市优化客运码头接驳公交线路设计,打造无感换乘模式,实现客运码头与陆上公交的无缝衔接,目前,舟山31个主要水路客运站距离最近公交站换乘距离在100米以内的比例达到94%,实现“零距离”换乘,一辆辆深入城乡末端的城乡公交,让百姓获得满满的幸福感,预计今年年底实现100%全覆盖。
为了赋能城乡发展,给海岛乡村百姓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公交出行服务,舟山市城乡公交、区域公交还开启了“智慧模式”。全市域公交线路不但可通过APP、微信小程序查询,线路、班次、车辆位置一应俱全,而且实现了市域公交电子支付全覆盖,更好满足了百姓便捷出行需求。
舟山市不断为百姓做“减法”,让出行环境更为省时、省事、省心,而同时,持续为品质出行做“加法”,通过产业融合赋效,提高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比如,今年6月,开通首条交旅融合520海誓山盟旅游观光线开启试运营,线路以最美公路螺塘线为背景,串联起周边各个景点,开通首个双休日就吸引众多市民游客乘坐,在提升百姓出行体验的同时,更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振兴提供了强大支撑。
水路客渡运一体化
打造岛际交通示范样板
日前,舟山市“蓝色岛链”工程作为浙江打造美丽经济交通走廊交通强国试点项目之一,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专家组验收。“蓝色岛链”是舟山独树一帜的水运特色工程,这项荣誉不仅意味着舟山岛际交通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有海岛韵味、舟山特色的岛际交通共富路径,同时为舟山市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舟山群岛是我国第一大群岛,2085个岛屿星罗棋布,水路客运作为岛际出行的主要方式,在支撑经济发展、服务民生出行、促进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舟山市全力推进“蓝色岛链”水运特色工程建设,以水路客运一体化为抓手,建码头、造客船、辟航线、优服务,构建全国独树一帜的岛际客运大网络。
2020年以来,舟山市新改建陆岛交通码头泊位94个,完成普陀山、秀山、燕窝山、沈家湾等一批陆岛交通码头新改建工程;累计完成船舶更新25艘,清退老旧船舶56艘,建成“六横之星”系列等游艇式高速客船;迭代升级了双体高速船“普陀祥云”等“运游一体”商旅客船;累计新辟调整航线28条,巩固完善主干航线网络布局,优化调整以燕窝山为枢纽的北部水域航线,开通枸杞至花鸟等旅游航线,并率先在全国实现了100人以上岛屿陆岛交通码头全覆盖、1000人以上岛屿一岛两码头、3000人以上岛屿滚装码头全覆盖的目标,形成了年客流量超3000万的国内最大的水上客运体系。通过“蓝色岛链”工程,舟山岛屿之间的交通壁垒被打破,千岛串珠成链、串链成圈、串圈成团,为数以亿计的旅客出行提供有力保障。
“蓝色岛链”在海上筑就起一条条兴岛富民“快车道”,便捷和实惠是海岛百姓最直接的感受。舟山市明确了对18条重点民生渡运航线实行渡运公交化票价改革,落实不高于6元的公交化票价并叠加九大类特殊人群优惠政策,降低海岛百姓农村渡运出行成本。同时,升级“舟山交通”微信小程序,集成市内15家售票系统,覆盖全市水上客运125条单向航线,百姓享受到了“一部手机行舟山”的便捷体验。
在构建起“一小时”岛际交通圈的基础上,舟山市还从基本交通运输保障逐步向提高交通出行品质上纵深推进。比如,实现船载电梯在全市岛际交通中的首创应用,持续推出新制船、首制船精彩亮相;持续推动“蓝色岛链”品牌具象化发展,在长峙至六横航线试点实现“海上书屋”向“海上图书馆”的迭代升级,不断提升可感可知的海岛交通出行体验。
“客货邮”融合发展
打造水陆联动创新样板
“以前要翻山越岭,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拿快递,对我们岛上居民来说是件大好事!”快递送上门这件在城区看似稀松平常的服务,在偏远海岛和乡村却非易事。今年,舟山市全面推动市域快递物流网络重构、资源重组、体系重塑,建立起便捷高效的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网络体系,打通快递物流上岛进村“最后一公里”,让越来越多的海岛乡村百姓也享受到了“快递自由”。
眼下,成千上万承载着百姓期待的包裹每天都会按时抵达舟山市各县区快递物流服务中心,通过流水线上的传送带“自寻家门”,在分送到指定区域后,工作人员完成分拣、装车,进行下一步乡镇级、村级物流环节的分发、转运,送货上门,部分偏远海岛快递则通过“车船联运”、客渡船带货、公交带货等模式,送至海岛乡村家门口,百姓足不出户享受到物流便利。
实现农村区域快递物流服务“县到村一日达”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的工作,舟山市推动资源要素重组、融合,盘活闲置用房,并助推客运场站、村镇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等场地与快递物流末端站点共建共享,叠加便民服务、商业功能等项目,打造“多站合一”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农村综合服务点等,在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提高农村快递物流服务能力。目前,4(县级处理中心)+33(乡镇综合服务站)+N(村级综合服务点)铺就起快递物流上岛进村“一张网”,实现快递进村率100%、百姓收取快件不出岛不出村。
打通海岛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是舟山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生动实践。通过水上客运与陆上客运运输高效链接,目前舟山市海岛农村快递物流件配送还实现了频次增加、成本降低、时效增强。其中,定海区实现快递企业配送成本下降20%;普陀区平均每个村物流配送频次增加到5-10次/周,每条配送线路节约物流成本20万元/年;岱山县实现快件精准投递率提升12%,节约成本22余万元/年;嵊泗县已实现快递品牌100%入村,配送费用下降20%、配送时效缩短50%。
通过“客货邮”融合,海岛农村物流的乘数效应也正凸显,“客货邮”融合运输线路的辐射带动起农产品出村销售,普陀区登步岛黄金瓜、蚂蚁岛虾皮、桃花岛桔子、六横岛土豆等渔农特产品“坐专线”销往全国各地,嵊泗县助力黄龙碱水粽等10余种渔农产品外销量达30万余元。
以“客货邮”融合发展应用场景为基础,舟山市还不断为其锦上添花,比如,建立快递车辆绿色通道、减免摆渡费用等机制,进一步消除快递上岛进村难点堵点;加强城乡快递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构建智慧化“快递上岛进村”驾驶舱,直观呈现全市客货邮运行情况等。(舟山新区交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