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是如何炼成的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依托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累计实施59项科技示范工程,集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中试验证和推广应用,取得积极成效。在全行业共同参与下,科技示范工程逐步成为行业科技研发的平台、成果转化的枢纽、技术交流的渠道、科学普及的基地,成为部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
9月12日,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现场推进会在河南省平顶山市举办。会上,河南省、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厦门公交集团、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部公路院围绕科技示范工程创建经验作交流发言。
坚持科技赋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和河南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做到“四个注重”,“十四五”以来,安排省补资金3.8亿元,带动全行业科研投入45亿元,全面促进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
注重顶层设计,绘就科技赋能交通愿景。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的新基石,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编制河南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数字交通、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主动对接部省科技力量体系建设,与多元主体开展战略合作,打造交通科技创新高地。
注重基础提升,构建产学研用平台体系。全省建成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37个部省行业研发中心(实验室)和一批厅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发挥创新平台引领作用,培育“链主”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交通工程机械产业链。大力支持宇通集团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支持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创立的“坝道工程医院”在河南平舆建设综合足尺试验场。
注重推广应用,塑造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出台加快成果转移转化指导意见,开展省级科技示范工程培养创建行动,组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服务中心。推广应用“四新”技术,新建高速公路项目主体工程合格率提升至96%,路基压实度等多项指标合格率达到100%。推广应用装配式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成套技术,积极推广沥青热再生、废胎胶粉复合改性沥青等技术,沪陕高速公路信南段路面养护工程施工技术获评为国家级工法。
注重创新驱动,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实施“企业出题、政府张榜、能者揭榜”,集中优势资源,推动模式、业态、服务联动创新。推进实施68项、总投资58亿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推进智慧高速、智慧港口建设,实施京港澳、连霍、郑州机场高速公路等骨干路段提升改造,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智慧高速公路发展标杆。拓展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重构制度规则,重塑业务流程,建设高效优质的枢纽经济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交通体系、物流枢纽、产业发展互动融合,变要素“流量”为效益“留量”。
应用牵引 试点示范 促进科技工作落地落实
近3年全省交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约4亿元、去年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近年来,江苏交通运输行业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制定《江苏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平台运行管理意见》等专项行动方案,每年年初印发科技创新工作要点,明确年度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工作分工,发挥科技示范工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有效促进科技工作落地落实。
试点示范,打造创新发展样板。依托常泰长江大桥、南京龙潭智慧港口、京杭运河智慧航道等重大工程,江苏交通实施了一批省级科技示范工程。其中,为确保超长堰筑太湖隧道科技示范工程优质建成,江苏交通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超长湖底隧道结构耐久、健康监测、运行状态检测等技术难题攻关;围绕“便捷出行”,深入推进淮安市出行即服务科技示范工程,整合各类营运车辆2.5万辆,服务淮安4区3县455万人口;积极开展交通运输部第一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苏州城市出行服务与物流自动驾驶”,投入示范车辆550辆,测试和示范里程达500万公里,服务超过48万人次。
技术创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江苏交通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近3年全省交通科技创新省财政补助超过1.5亿元;开展车路协同、建养一体化、港口自动化、北斗精准定位等技术攻关,搭建科技研发、产品推广、行业应用多方交流平台,让创新资源更有集聚度、产学研融合更有深度。
标准引领,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近3年来,江苏交通16项标准获得质量强省优秀标准,获批“高速公路与过江通道建设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立了智慧交通标准体系,牵头编制发布了《省际毗邻公交运营服务规范》《船舶污染物内河接受设施配置规范》等长三角区域标准;开展标准实施评估,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解决了标准“重制定,轻实施”等问题。
应用牵引,赋能交通产业发展。江苏交通支持徐工集团等企业研发工程建设专用装备、无人施工作业机群、超级虚拟轨道交通(SRT),积极发展网络货运新业态等。目前,江苏共有85家网络货运平台,整合车辆59.8万辆,年货运量超2亿吨,培育了运满满、中储智运等龙头企业;探索城际快车、商务包车等定制服务,全省定制客运车辆达1164辆,深化“运游融合”;出台了数字交通产业园认定标准和支持措施,苏州相城数字交通示范区集聚自动驾驶、大数据等相关企业超100家。
推动智慧转型 公交行业焕发新活力 投入经费超1亿元,创新开发BRT智能驾驶、灵活公交……“厦门城市公交综合智慧系统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开展以来,厦门公交集团应用大数据、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技术,在多个业务场景上实现技术落地,有力推进了厦门公交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厦门BRT云控系统是科技创新技术在交通领域落地应用的典范。该技术将智能驾驶和智慧调度结合在一起,契合公交运营实际应用场景,聚焦痛点,实现了生产效率、安全管控、服务水平等公交运营重要指标的有效提升,并形成了由公交运营企业牵头,车辆厂家、信息技术、通信等合作单位参与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为解决城市公交运营痛点,厦门公交集团注重项目实效,通过智能动力控制,实现标准化动力输出,避免急加、减速,实现节能降耗,2022年公交车斑马线礼让率月度平均达到99%以上,公交乘客满意度平均超90%,公交出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通过智能网联应用,实现车辆间的“盲区超视距防碰撞”等,提升行车安全,2022年公交领域有责事故发生频率、客伤事故起数、事故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27.93%、37.34%、25.25%。 通过智慧公交和智能网联应用,厦门公交集团全面掌握客流的流时、流量、流向,智能排班实现运力与客流的精准匹配,千公里客运量同比均值提升8%;整体公交班次执行率持续提高至99%以上;智能排班和充电集中调度,充分利用夜间谷时充电,显著节约能源;BRT高级辅助驾驶上线后,驾驶员踩油门减少近9成,踩刹车减少近2成,有效减轻驾驶员的工作强度。 得益于示范工程,厦门公交集团将持续提升“厦门城市公交综合智慧系统”建设效能,全面应用纯电动公交车5G车载智能终端,进一步在全市范围重要路口部署路侧感知设备,搭建车路协同平台,实现智慧公交的逐步推广;以示范工程的成功创建为新起点,由“点”及“线”、由“线”到“面”,深化科技示范成果与公交企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持续推进全市公交数字化转型,让科技创新不断赋能传统行业焕发新活力。 全寿命周期逐绿而行建生态高速 近零碳隧道、光伏凉棚、“光储充”一体化……作为绿色建造科技示范工程,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项目全长62.5公里,全线设桥梁64座、隧道26座,桥隧比为56%,沿线旅游资源丰富,环境敏感点多,且途经石漠化核心区,生态极其脆弱。鉴于工程特点与技术难题,项目提出了以“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高速公路绿色建造”为示范主题,探索提出一整套“施工、处置、利用”的绿色建造技术,旨在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建造工程实践经验。 项目建设之初,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单位贵州兴义环高3个层级成立了示范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凭借EPC项目(工程总承包)的优势,兴义环城高速公路将整个项目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统筹考虑。这种统筹的绿色理念,实现了跨标段的土石方调运,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土石方平衡,从而最大化实现降本增效、资源节约。 项目还充分调研所在地自然和人文环境,邀请专家团队根据项目特点和相关要求出谋划策,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高速公路建设的设计、施工、运营全寿命周期之中。该科技示范工程共开展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维3个专题,共18项示范技术,其中推广应用类9项,研发类9项,实施成效显著。其中,块片石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全线共应用33万立方米,共减少水泥用量3万吨,减少砂用量10万立方米,利用隧道弃渣11万立方米。 通过示范工程,兴义环城高速公路项目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编制标准规范与技术指南8项,其中地方标准2项,省交通运输厅技术指南3项,团体标准、企业标准3项;形成省部级施工工法10项;获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11项;出版专著1部,并入选2022年度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发表学术论文34篇。 截至目前,依托科技示范工程,项目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贵州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2022年度公路交通优秀设计一等奖、贵州省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2023年全球道路联合会唯一全球道路成就奖环境保护类奖等一批奖项荣誉。 聚力再创新 推动交通科技示范工程高质量发展 修建国内最长的排水降噪路面、国际首创双螺旋隧道建设技术……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公路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四个面向”,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强化基础前沿研究,注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破解“卡脖子”问题,着力解决现代化工程技术,持续强化公路交通科技创新引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服务能力建设,助力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扎实开展。 2007年以来,公路院先后参与了17项示范任务,内容涉及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交通安全、绿色建养、生态环保与智慧高速公路等领域,突破了一批行业核心关键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推广应用了大量实用型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工程建设理念、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建立新型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公路院充分发挥多专业学科优势,围绕示范工程需求,提供全方位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服务。通过示范工程应用,公路院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再创新、融合创新和集成创新,推动行业和产业应用技术的升级换代和提质增效。 形成科技示范工程实施管理机制。公路院形成“设计介入—典型示范—标准化施工—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科技示范工程实施管理机制,构建科研先行、咨询保障、后期监测相结合的动态科研管理体系与方法,切实保障示范技术落地实施。 试行科技示范第三方评估机制。公路院建立以科技示范效应、管理成熟度、工程实施效果与社会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科技示范第三方评估,为项目管理与决策机构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建设成效评价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撑。 构建科技示范与人才培养双推动机制。公路院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依托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培养造就研发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形成一批先进技术成果,总结出一套实战经验,在全行业普及推广。 下一步,公路院将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好科技先锋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四个面向”强化科技引领、自主创新和支撑服务能力,扎实开展好科技示范工程的技术支撑工作,切实保障示范工程建设有序实施,为推动交通科技示范工程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