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公路与运输事业的根本立足点
2023年,是“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也是越城区建区四十周年。由蓝图变伟业,“八八战略”在这座城市生根成林,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通道,越城区公路与运输行业深刻学习领悟“八八战略”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工作始终,助力越城区公路与运输事业飞速发展。从单打独斗的公路布局到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公路发展迎来了高质量智慧时代;从泥泞不平的羊肠小道到玉带缠腰的风景线,偏僻的山村路迎来了“四好”时代;从最早的人工纯劳力到如今的机械化、信息化,公路桥梁养护管理迎来了自动化信息时代。越城改变的不只是“一条条道路”,亦是不断增强的城市发展底气和精神信念。路畅、业兴、人便,四通八达的公路穿山越壑连通千家万户,串联起千家万户的心。

一、以人为本,打开共同富裕新格局
“八八战略”闪烁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光芒,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八八战略”发挥“八个优势”、提出“八项举措”的核心内容,准确把握地区优势,结合地域实际把长板做更长,把原有劣势转化为新优势的核心方法,始终坚持群众想什么就干什么,解民忧、促民富、惠民生的中心思想,才能为不断开辟“首位立区、幸福越城”的新境界,找到“路”与“桥”。 (一)用好优势论。自知者英,自胜者雄。将既往与开来统一起来,把既有优势与新兴优势融会贯通、叠加放大,推进优势集成,才能形成胜势。越城区地处宁绍平原西部、会稽山北麓、杭州湾南岸,是绍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发展,交通先行,观越城交通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越城经济的每次跨越式发展,都镌刻着“交通先行”的烙印,上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越城通向外界的主要道路——104国道。上世纪90年代,为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压力,解决“车到绍兴必有堵”这一实际问题,绍兴市委市政府开展了104国道绍兴“南连北建”工程,即在104国道绍兴段建设两条复线。为解决工程资金问题,1992年4月,省政府批准以“贷款建设、收费还贷”的“四自”方针兴建工程。“四自”方针建设下的104国道绍兴“南连北建”工程被载入浙江公路发展史册,它是越城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新征程的第一步,是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交通建设十大成果之一。公路的发展从未停下脚步,如今104国道绍兴段建成了全省首条国道高架和二环北路智慧快速路(104国道一段),作为浙江省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实施项目的104国道绍兴东湖至蒿坝段(越城段)改建工程也在兴建中。“四自”方针是越城公路与运输事业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区域路网,推动交通互联互通的深刻体现,对构建综合交通运输快速通道,促进杭绍甬一体化和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练好久久功。“一任接着一任干”是习近平总书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回首越城公路与运输事业蝶变,每一步前进和每一次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一代代交通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干劲,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韧劲。这里有一线养护工从酷暑中抢险保安,到严冬除雪保畅,一年365天无休无歇,顶着烈日,冒着严寒,清扫路面漏洒的脏物,疏通排水沟和涵洞,清理杂草与生活垃圾,用辛劳和汗水保障了普通干线公路的干净与舒适;这里有一线施工人员头顶骄阳,在酷暑下始终坚守自己岗位,铆足了干劲、挥洒着汗水与高温抢时间,为项目建设添砖加瓦,确保工程安全、保质、有序推进。这里有新时代公路与运输人肩负使命、爱岗敬业的信念和决心,他们学习了“冬”的纯净无瑕,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继承传统、以路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的“铺路石精神”,汗水会湿透他们的背脊,但穿不透坚定的心。 (三)塑好“胆剑魂”。绍兴素有“文都”之称,秦汉之时已为天下名郡,晋唐之时,曲水流觞、文采风流,明清之时,文有峻骨、士如鲫多,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藴育了以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为内涵的“胆剑精神”,为“八八战略”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厚实的时代精神土壤。图强争先,不进则退,越城区公路与运输行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时刻保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充分发挥重大交通项目的引领性作用,交通先行助力高质量发展。创新奋发,敢为善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思想进步、作风扎实的中青年干部摆在“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创建等重大项目关键位置,在行业发展最活跃的经络上植入党建基因,注入创新活力。近年来,公路运输行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实力水平迈上新台阶,党员干部敢为善为、担当作为成为了公路与运输人的鲜明标识。 
二、以路为引,托起人民幸福新生活
“千万工程”和“康庄工程”让乡村成为一种“符号”,代表着发展的无限可能。循着工程的轨迹,可以看到乡村巨变、历史回响、时代脉动,感悟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领悟到人民群众蓬勃创造的激荡共鸣。“四好农村路”作为康庄工程的延续,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新引擎”,是近年来越城交通的工作重点之一。越城区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紧紧围绕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四大篇章,开启农村公路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致富打下重要基础。 (一)开辟美丽“新跑道”。重规划,科学打造“长远发展路”,秉承“合理布局、联网成片”的原则,合理编制越城区交通发展规划,绘制出未来发展美丽蓝图,完成全区近520公里农村路网建设,全力提升和改造农村公路。重管养,全力打造“平安放心路”,明确越城区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农村公路主体责任,全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真正实现了“有路必养和有路必管”,明确“四好农村路”路长制实施方案,保证辖内县乡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全面推行应用“路长慧”市县联动应用场景,打造“网格无盲区、保洁全天候、服务全时段、监督全过程”常态化管理网络,确保县、乡、村三级路长到位率、履职率100%。 (二)创新经济“新长廊”。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长达11公里的平陶线穿过抹茶小镇、古运河、白塔洋和秀丽的田野村庄,串联整合沿线浔阳、乌石、百家湖等旅游文化资源,富盛镇全长26公里的马拉松景观带把宋六陵、上旺精神、金溪美丽乡村精品村、休闲农业综合体等串接在一起。一条条倚卧在乡村深处的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犹如遗失在江南水乡的明珠,在串珠成链下发出璀璨光芒。近5年来,越城区交通运输局累计投入4.6亿元,打造了平陶线、西上线、攒徐线等14条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线路,让一个个偏僻山村焕颜重生,逆袭为“网红旅游村”,同时以点带面,带动更多农村公路向着路况好、风景美、生态优的方向发展。目前,平陶线入选浙江省美丽经济交通走廊项目精品走廊,西上线、攒徐线等8条线路入选浙江省公路项目非精品走廊。 (三)提振乡村“新精神”。一条条带状农村公路好似人体“毛细血管”,在林间沃野一路延伸,为村庄输送着“营养物质”,保证好毛细血管的健康,才能为乡村发展输送更多营养,带来新气象、新精神。围绕打造“安全、美丽”乡村道路,越城区在全市率先以年度聘用形式向辖区内各重要政街(村居)聘请农村公路路政专管员,组建农村公路专管员队伍,将全区农村公路全部纳入规范化监管,并开展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工作,结合越城区乡村振兴先行区建设及“五星达标、3A争创”行动,全面清理路域范围内的草堆、垃圾堆、建筑砖石和非公路标志,加强路面常年保持整洁、无杂物,边沟排水通畅,无淤积、堵塞,加强绿化美化,农村公路路域环境进一步好转。近年来,越城区县道整体路面PQI指数达到90%以上,中等好路率达98%以上,公路路况水平明显改善,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幸福越城”建设带来极大的助力。
三、以践为要,推动公路运输事业新发展
交通强市前景可期,光荣使命催人奋进。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建设更多更先进的航空枢纽、更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绍兴市越城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战略规划,勾勒出未来越城区交通发展的壮阔蓝图,引领着公路与运输事业启航新征程。越城区坚持当好先行,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做深做实“公路+”文章,提升便民惠民水平,助力公路沿线乡村振兴,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绍兴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当好先行。
(一)公路+出行。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快公路客运城乡一体化发展。为让广大农村居民迎来“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幸福生活,越城区在绍兴市率先实现500米“村村通公交”先行区,城乡公交一体化水平达5A级,助力绍兴市获国家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称号,并落实城乡公交一票制全覆盖、智能调度监管全覆盖、移动支付全覆盖、手机公交出行信息查询全覆盖、镇街运输服务站全覆盖、城镇新能源公交车和夜公交全覆盖等8个全覆盖,实现了出门有车坐、镇镇有站场、村村有站点,服务有平台的目标。越城区将交通线路与旅游线路、交通站点与旅游景点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生活需求,阳明号—古城旅游公交环线、大禹号—古城旅游双层巴士观光线、黄酒小镇至浙东运河博物馆的“点对点”免费定制公交线路,这一条条“常规+需求”的公交旅游专线构建了旅游特色公交网络。 (二)公路+物流。农村物流发展村级寄递服务是物流配送体系的神经“末梢”,围绕打通共富“最后一公里”目标,进一步延伸快递进村服务民生功能,促进电商物流发展,提升邮政快递服务能力,完善农村邮政快递服务网络,建设上接县、下联村的递送节点,依托“四好农村路”,通过政府“做媒”,邮政、快递公司“联姻”,整合公交公司和物流公司运力,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降低运输成本,提升配送效率,实现乡镇到村即时直送。通过“党建引领,邮快合作”模式,建设镇级快递共配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站,进一步扩大快递通达覆盖面,将越城原有的14个村级综合服务站升级为“越富驿站”,并引导乡镇客运站拓展商贸、物流、邮政快递等功能,推广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为基层乡村架起“共富之桥”。(三)公路+产业。路产融合带动美丽乡村游、农家乐、民宿经济集群发展,不断推进乡村美丽蝶变。云松村公路改造完成后,曾经的“破塘村”成为了如今的“世外茶园”,每逢清明时节,十里春野、茶香杳远,明前茶经过一个冬天的积累,芽叶细嫩、色翠香幽,雨后的茶园,更是半山烟雨半山春,别是一般滋味,据御茶村茶园承包商介绍,他们采摘的龙井土茶一年产量在2000斤以上,村里经过改造,茶叶一半的产量都销售给了云松的游客。近年来,交通经济取得了很多新成效,随着公路的四通八达,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到山里旅游,乡村人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如攒徐线、西上线沿线的农家乐、民宿生意火爆,农民收入比往年同期增长近3倍,而道路马拉松、公路骑行、最美公路打卡等,显示着越城区正通过日益庞大而密集的交通网络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1+1>2”效应。路产融合离不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加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等在公路与运输领域的应用,依托日渐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进一步畅通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为千家万户农村居民带去“舌尖上的幸福”,也为农民日常生活带去更大的助力。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山川已然焕发新颜,但百年来改革的浪潮依旧奔腾于连绵叠嶂的山峦间,一代又一代的弄潮儿们在时代的号角声中乘风破浪前行。百年前,浙江青年在救亡图存中向世界发出的呐喊,“挟其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气力,以日日激刺于吾国民之脑,以发其雄心,以养其气魄……我愿我青年之势力,如浙江潮。”百年后,展望公路与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交通青年之精神气如浙江潮,弄潮逐浪“潮音”不止。
作者:绍兴市越城区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 孙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