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深入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 探索交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赢之路
为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落实“碳中和、碳达峰”战略要求,杭州于2020年经省交通运输厅推荐,向交通运输部申请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打造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近三年来,杭州以举办亚运为契机,着力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交通运行秩序,持续优化出行结构,营造品质出行环境,推动建立可持续交通发展模式,实现城市交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赢,为建设“美丽杭州”,打造“生态文明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杭州将绿色出行创建与绿色亚运、深化公交都市建设、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等全市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强化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推动慢行与公交融合。通过近三年的持续建设,全面完成了杭州市国家绿色出行城市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提出的创建目标和任务,其中“绿色出行比例”“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新增和更新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新增和更新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交车辆比例”5项考核指标和“绿道里程”“智慧公共交通服务终端覆盖率”“公共交通责任事故死亡率”3项特色指标大幅超过创建目标。
基本建成覆盖市区、市域、城际三类空间,以“步行、骑行、搭乘”三种出行模式为主的绿色出行体系,满足一体化、多样化、个性化绿色出行需求,同时全面推进绿色交通设施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守护“一老一小”出行,实现绿色出行对全年龄段人群友好。绿色出行的理念获得广泛认同,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6%,以绿色出行为主体的城市出行结构基本形成。目前主城区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452.55万人次,位居全国36个中心城市第9位,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位居全国第6位,运营里程位居全国第五位,市区常住人口人均轨道里程拥有率排名全国第一位,形成轨道交通1小时出行圈。绿色出行服务满意度达到90.3%,绿色出行成为市民的新风尚,城市交通逐步实现更低碳、更绿色、更高质量发展。
实行三网融合标准化。实施《城市公共交通融合发展实施导则》,为轨道交通运营前站点配套相关交通衔接设施提出技术要求,包括明确宜在轨道站点出入口周边50米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公交停靠站,最远公交停靠站设置不应超过150米等,实现规范化配置交通设施。目前具备公交、地铁50米“零距离”换乘的轨道站点占比达到77%。
实行三网融合特色化。坚持因地制宜,以轨道站点周边需求和设施条件为基础,“一站一方案”开展三网融合,并通过风雨连廊建设,地下廊道打通等工程,实现品质换乘衔接。已累计开展28个轨道站点的三网融合治理,在滨江区试点轨道站点风雨连廊建设。
实行三网融合滚动化。“一年一评估、一年一治理”,结合站点出行需求变化和周边开发建设条件,形成治理清单,动态开展,不断提升城市绿色出行“微枢纽”服务能力。
一、依托数智赋能,打造“品智”高效公交服务
建设融合型线网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手段,精准分析公众出行需求和规律,打造一批“客流量大、发车频率高、准时准点”的公交干线,“走快速路、停站少、速度快”的公交快线,“线路短、周转快、运效高”的公交接驳线,以及“走向灵活、停靠便捷”的公交微循环线。每年优化40条以上,逐步构建“廊道干线、通勤快线、地铁接驳线、社区循环线”四级城市公交网络。
建设智能化运营组织平台。基于客流时段分布、道路通行环境,按照“一线一策”,精准匹配沿线各站点客流需求,做到实际客流与线路计划精准匹配,打造精准排班、准时发班、多线联运、响应停靠和同步接驳等五大应用场景,实现线路排班人工干预最小化、线网运力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目前线路运力调派自动发车率达到95%以上,调度工作效率提高70%,调度员配置减少30%。
建设响应式出行服务平台。整合各类公共交通APP,实现出行信息一体化服务,出行费用一体化支付,预约公交一键式下单,出行积分一站式兑换,逐步从传统运输服务,向多元化、一体化、智慧化服务转变。同时,加强线下智慧设施建设,包括公交电子站牌、小红生活亭等,方便不同人群使用。
二、突出“五道”理念,打造全域覆盖绿道网络
坚持理念先行,打造绿道品牌。以生态之道、健康之道、智慧之道、文化之道、致富之道“五道”理念为引领,推进民生精品绿道建设,重点推出滨江中心绿道环、城北亚运公园绿道环、钱塘江两岸绿道等一批精品绿道,并以京杭大运河沿线绿道建设为示范,推出“杭州运道”,打造绿道金名片。
坚持“比学赶超”,建设精品工程。定期开展“互看互学互查互比互帮”,举办民生绿道“品质提升大比武”活动,以区县为单位晾晒绿道建设成果,接受专家和市民的检验。以比促学、以赛促优,寻找亮点、查找差距,以更高标准推动高品质精品绿道建设,年底前全市绿道里程达到4431公里,绕城范围内绿道密度达到1.5公里/平方公里,主城区范围实现步行5分钟可达绿道网。
坚持数智发展,提升绿道体验。全国首创将绿道信息植入高德地图导航系统,并结合市民、游客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升级打造了“绿道管家”小程序,市民游客可通过手机端获取绿道以及周边的运动、休憩、娱乐、健身、住宿等信息,让绿道成为日常生活中“好看”更“好用”的开放公共空间。
三、打造绿色亚运,实现“老小皆宜”绿色出行
开展无障碍治理专项行动,提升特殊人群关爱。充分考虑老年人、幼小人群、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观赛及日常出行需求,全面提升交通出行的无障碍环境,实行交通场所无障碍专项治理,完成2824处整改,新增更新无障碍公交、出租汽车,实现无障碍公交车辆占比超过55%,新投放礼帽无障碍出租汽车150辆,并同步升级软性服务,实现多语种打车、“一键叫车”等,方便老年人、外国人乘车出行等。
体现绿色亚运办赛要求,加快推进车辆清洁化。巩固主城区公交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比例100%的成果,坚持新增及更新公交车辆全部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型,同时安排专项资金推进出租汽车“油改电”,年内完成30%,实现新能源出租车(含网约车)比例达到89.9%。
以交通出行为链接,延伸交通服务场景。结合“亚运PASS”,打造一站式服务,以交通出行串联“吃、住、行、游、购、赛”,实现赛事证件、门票与公共交通乘车卡或乘车码关联,方便持证、持票人员免费搭乘公共交通开展活动,提升赛事期间出行体验。
四、立足景城一体,打造绿色低碳示范景区
疏堵并举,公交优先。结合疫情管控,实施景区停车预约制,减少个体机动化出行,同步升级景区公共交通服务,引导个体机动化出行转向绿色出行。利用景区周边轨道站点,开通直达景区的旅游接驳专线,并升级环湖公交线路,构建由“环+放射线”组成的公交网络,同时在局部拥堵路段提供路权保障。
行游一体,慢行提升。开展景区慢行系统提升工程,美化慢行道路两侧景观,进行沿线道路无障碍治理,对具备条件的路段,扩展慢行空间,提升整体慢行舒适度,并结合景点分布,制定步行、非机动车特色游览线路,实现亦行亦游,行游一体。
文化交融,特色出行。充分利用西湖水资源优势,开通景区水上巴士,将南宋“西湖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新西湖十景”和“三评西湖十景”等众多的经典景名串珠成链,打造人文景观旅游线路,体验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杭州交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