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四好”路上的“生力军”

发布日期:2022-06-27  信息来源:交通旅游导报

地处浙江东部沿海、长三角经济圈南翼的临海市,虽河网纵横,发展却仍旧受制于山地与丘陵,全市呈“七山一水两分田”地貌。农村公路作为交通路网的“神经末梢”,对于改善群众日常出行以及创收增收发挥了先导作用。在临海,诸多萌生在农村交通运输领域的实践,正催生着变化发生。


尤其是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临海市交通运输部门(以下简称“临海交通”)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以“群众门前那条路”为落脚点,创新“交通+”融合发展模式,开辟出一条有特色、可推广、可持续的新路子——


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总体要求,临海市在提升农村公路治理能力、推进农村公路路网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公路管养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等9大方面持续发力,基本实现农村公路“五联五更”的奋斗目标。


6月13日,省政府办公厅公布2021年度浙江省“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名单,临海市光荣上榜。


放眼今天的临海,县乡道宽阔平坦,村组路连线成网,全市农村公路“有钱建”“有章管”“有人养”“有效用”。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热潮迭起,原先分散的资源被串珠成链,聚拢围合,催生出农业产业、民生、旅游、人文等累累硕果,广袤的农村大地正孕育着盎然生机……




补短板强基础 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路侧水杉挺拔,远处青山苍翠,耳边是潺潺溪水与芦苇随风荡漾时,相互摩挲发出的窸窣声响,千古崇文之路—S225大路线静卧在临海这座秀山丽水的江南名城中,即使是雨天,驱车飞驰间,沿线风景也别有一番韵味。


千古崇文环线位于小芝镇境内,全长35.758公里,全线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由包岙线、黄岙线、小杜线等多条农村路组成,构成了“一环两线”格局,形成了含盖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等多个等级的公路交通网,是临海交通重点打造而成的“四好农村路”精品环线。


实际上,在探索“四好农村路”建设期间,临海需要迈过一个又一个“门槛”。


根据临海交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农村公路956条,合计1980.317公里,占公路总里程数的82.18%。量大且管理难,成为临海面临的首个挑战。


2018年起,临海市专门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四好农村路”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四好农村路”纳入镇(街)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从强化顶层设计出发,落实组织保障。


至此,全市上下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号角正式吹响。


临海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亮称,在高质量发展中探索可借鉴、可推广的“四好农村路”路径,首先是要夯实农村公路基础,“唯有把底子打扎实了,才能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蹚越宽。”


一方面,临海交通借鉴台州市“六个一点”资金筹集模式,发挥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公路建设作用。其中“多彩小芝,全域彩化”行动募集乡贤资金2350万元;农村公路新改建项目募集乡贤资金5652万元,完成新改建道路285公里。不仅如此,在全省首创“收益项目+公益项目”融资模式,将废弃矿山治理项目与“四好农村路”相结合予以融资,有效解决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瓶颈。


截至目前,临海市合计投入28亿元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


另一方面,按照“省钱建美丽公路,用心比用钱重要”的理念,临海交通紧扣“洁齐平绿”要求,围绕“三路一化”(路面、路口、路边、绿化),定期开展全市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整治月活动,并结合当地传统习惯,修驿站、造景观,增设文化墙、景观篱笆等路宅、路田分离设施,通过“以整代建”,进一步提升美丽农村路的内涵和外延,打造了一批“极简”美丽乡村路。


到2021年底,临海市乡镇通三级路比例达100%,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四、五类桥梁处置率达100%,4米以上落差临水临崖段安防设置率达100%。


在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上,按照“一核四线八路”总体规划,临海市打造自然风景走廊、科创产业走廊、生态富民走廊、历史人文走廊等美丽经济交通走廊584公里。2019年,该市成功通过省级“美丽经济交通走廊达标县”验收,S225大路线被评为省级精品路线,S28台金高速古城道口被评为省级最美入城口。



“创新”“联动”并驱


农村公路管养打出组合拳


建设好还要管长远。如何高质量推进农村公路管养水平,是“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期间的又一个关键命题。


数字化时代下,善于思变的临海将目光对准农村公路智慧监管,以数字赋能公路运行安全。具体而言,在台州率先开发使用“路长制”APP,并借助临海数智公路管理平台,把农村公路管理的所有业务工作串联,形成信息化闭环式管理。


尤其在隧道、边坡安全数字化管理上,临海在台州市内率先启用隧道机电运维市场化管理,通过智能化管理平台对隧道现场的消防、通风、监控等各项机电系统进行监管,有效解决维护资源短缺、专业性不足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市31座隧道已全部接入智能管控平台,占全市县道以上隧道数的57%,累计消除安全隐患200余次。


此外,建立“临海市公路边坡数字化管养系统”,内设数字档案、巡查检查、评价养护、监测预警等四个模块,采用北斗卫星定位、高精度传感器、视觉形变监测等手段,开展动态监测,实现多数据融合监测预警,提高边坡管理应急响应能力,推动边坡养护高质量发展。


当科技与创新成为当前农村公路管养的全新坐标系,在李亮眼中,针对这一过程的标准化建设,人的参与仍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此,临海实行“政府主导、部门指导、镇街负责、村居配合”的“共管共养共享”机制,由市长担任全市总路长,县、乡、村实施三级路长制和路产路权管理。


截至目前,全市农村道路均设置三级路长公示牌,实现了市域范围内公路路长管理全覆盖,保障工作常态化开展。同时,实行县道由专业站养护、乡村道由专业站指导、执法队巡查监督、镇村分级养护的“大站带小站”管养模式,全市18个镇(街)均建立规范化农村公路管理站。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农村公路的重要性程度、技术状况、车流量情况等因素差异,临海交通还创新探索精准化的分级分类管养措施,养护资源调配的合理性、经济性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2021年,临海市农村公路技术状况(MQI)优良中等路率达97.81%,路面技术状况(PQI)优良中等路率达91.07%,全省路况排名由2019年的68名上升至16名,实现跨越式进步。



打造“共富”高地



城乡协调发展跑出加速度



沿着S225大路线进入小芝镇黎岙村,在一排排房屋前,可以看到许多竖立的竹竿,几乎连接成排。李亮告诉笔者,天气晴好的时候,村民们便会把做好的手工米面搭在竹竿上晾晒。从田野旁,到屋舍边,碧蓝的天空下,绿色的稻田和洁白的米面相互映衬,成为临海乡间一抹独特的景致。“尤其是车义线提质改造后,打通了黎岙村农产品的外销通道,全村280多户家家都在做米面,许多村民依靠加工销售米面走上了致富路。”


再将镜头转向位于河头镇的羊岩茶场。尽管春茶采摘期已过,但羊岩山茶文化园内仍旧十分热闹,前来品茗休闲、体验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2018年以来,依托“四好农村路”建设,原本仅4米宽的羊岩山道路蜕变为一条6米宽的硬化水泥路,茶场发展驶入快车道,先后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浙江省模范集体”等称号。


如今,河头镇已完成7条美丽农村路建设,12条农村公路等级提升工程全面完工,镇内所有建制村通畅率达100%……产业发展有了坚实支撑,全镇茶叶年产值达1.2亿元,产品销往全国28个省区市,成功带动附近9个村落、近7000名村民奔富。


修好农村路,激活产业兴。从小芝镇到河头镇,一个个鼓舞人心的蝶变背后,是近年来临海市强化项目带动作用,实现以路富农的生动写照。李亮介绍,为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迈出新步伐,临海交通瞄准打造“共富高地”目标,依托农村公路将旅游资源、农产品等串珠成链,打造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等“特色致富路”200公里,有效带动“四好农村路”+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


2021年,“四好农村路”累计带动3.7万人间接就业、助力178家市级农家乐落地、9个民宿型农家乐特色村成型、124个薄弱村“消薄”,全市休闲观光农业营业总收入4.7亿元,游客数量与营业收入同比双翻倍,真正实现“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


让越来越多临海村民引以为豪的是,不仅收入加快增长,农村公共服务也在大步赶上——


2018年至今,临海交通持续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成果,通过实施公交“一票制”改革,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改革补贴,实现票价整体下降34%。并新增普通公路服务站22个,投入新能源客车308辆,进一步做优村村通公交,给农村群众出行提供便利。


与此同时,重点加强农村物流服务网点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农村公路物流网点451个、港湾式停靠站511个,基本形成覆盖市、镇、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打通了临海本地农特产品产销的“任督二脉”,除了羊岩勾青茶叶、米面,水库胖头鱼、白对虾、杨梅、柑橘等也顺利飞出乡村,走向全国。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李亮介绍,“十四五”期间,临海交通依托实施“美丽共富路”行动(四好农村路2.0版),将继续做好乡村经济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文章。计划投资约50亿元,打造“11555”工程、农村民心工程,提升通行能力、路况品质、路域环境等“5大指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


 
主办单位: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网站标识码: 3300000026 浙ICP备05073415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962号

浙江交通公众号

浙江公路与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