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接 四协同
江苏海院创新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然而,从现实看,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和表层,产教深度融合效果不佳,怎样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表层结合走向深度融合一直是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热门课题。
对接产业链设置专业群,产教同步规划协同发展。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江苏海院)对接海洋运输产业链造船、开船、管船以及新兴涉海服务,面向商船、舰船、邮船三大领域设置了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航运经济与管理、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和邮轮旅游与艺术设计6个专业群,推动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形成产教同步规划、协同发展机制。
对接企业需求打造合作载体,校企利益驱动协同共建。江苏海院对接企业不同需求,组建了国家级职教集团、省级大学科技园、卓越海员教育培养协作组、江苏远洋学院、校企共建运营性实习船等校企合作项目,分类打造了战略合作型、存量资产撬动型、多点合作型、定制互惠型和资源互补共享型5类校企合作载体,形成了利益驱动的校企协同共建机制。
对接专业技术共建实训基地,群间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江苏海院按技术平台相同或相近原则优化调整群内专业布局,将专业规模由44个减至37个,技术培训项目由104个增至137个,合力形成专业群核心技术优势。瞄准产业技术发展前沿,跨群组建了智慧海事、船舶节能减排、海洋工程装备、航运大数据应用4个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实体运作服务成果市场转化,收益90%奖励个人,有效推动了群间资源和技术的跨界融合、协同创新。
对接职业标准实施学徒制,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江苏海院对接岗位能力模块,融入职业标准及“X证书”,遵循“OBE”理念逆向设计项目化课程;对接企业(岗位)生产、设计教学过程,推行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改革。推行“课、室、团队”一体化建设制度,按课程(群)组建结构化混编团队,把团队建在实验实训室,通过技术创新反哺教学,实现“产学研创赛证”有机统一;建构专业群技术平台(实训基地)、专业教学中心、课程团队三级组织,实行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矩阵式管理,保障群内资源互补共享。
“四对接、四协同”产教融合集成平台的构建,形成了产教、校企、群间、群内多元协同和产学研创循环共生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推动了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该平台推动江苏海院建成2个国家发展改革委产教融合工程项目、3个国家级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以及5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协同创新中心)。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依托学校设立全国高职唯一的船员适任评估基地和海事调查实验室。近3年,平台科研项目合同成交额累计达4032.86万元,社会培训超8.07万人次、技术与社会服务到账金额达8242.11万元。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
通过产教融合平台的集成,江苏海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据《中国船员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7至2019年该校航海类专业办学规模、培训规模、毕业生在船活跃人数均位居航海类院校前列。在疫情期间全国航海类专业招生规模萎缩情况下,江苏海院航海类专业招生规模逆势上涨,航海类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4500人,其中海军(海警)士官生规模达1200人,为国家涉江涉海战略以及中国海员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面向未来,我国正处于“走向深蓝”的关键期,海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要求传统水上运输类专业升级改造。江苏海院将紧抓战略机遇,坚守海事职业教育办学定力,坚定扛起为“振兴航海、复兴航运”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以适应更多企业对于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诉求,为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