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动态

“20岁”的科技周有何不同?

2020-08-31 08:43    信息来源:中国水运报   字号:[ ]   访问次数:


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干细胞药物、公共卫生防控智能解决方案、医药物资保障统计平台……连日来,以“科技战疫 创新强国”为主题的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在多地展开。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今年科技活动周的主会场上,科技战“疫”和“大国重器”成为一大“看点”。

据了解,全国科技活动周自2001年以来已连续举办19届,今年是科技活动周举办20周年。20年来,科技活动周围绕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及群众关心的焦点,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普活动,展示科技创新成果,让公众在参与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战“疫”黑科技成为亮点

夏日的停机坪,地表气温高达40℃以上,而海关工作人员需要身着防护服进行防疫检查,单次穿着防护服经常需连续忙碌几个小时。

这时候,就需要一款透气降温的新型防护服。在长沙海关展厅现场,展示的一款适合夏天穿着的新型防护服,外表看上去和普通防护服几乎差不多,但打开白色防护服,可看到里面配有散热风扇、降温背心等。

“通过这个套装的选用,可以提高海关人员在酷热夏季尤其是在机坪、码头、集装箱等场景下的工作效能。”长沙海关卫生检疫处工作人员石丹介绍,防护服所使用的面料是一种微多孔膜材料,能将里面产生的热气和湿气排出去,同时又符合GB19082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可隔离病毒。防护服里面的腰带上配备散热风扇,在防护服内形成对流,热量从脖子的3D网眼及帽子快速流出。防护服内还可以使用降温背心,背心上设计的降温剂口袋,放入降温剂。

此外,在长沙科技活动周主题现场,还展示了申报终端机和红外测温设施,可通过证件识别、人脸识别、实时记录红外和人像信息、二维码扫描等,提高申报效率,减少误报,提高工作效率,加速无感通关。

长沙海关科技处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长沙海关通过上线旅客通关、智慧卫生检疫、健康申报小程序等新系统,运用远程监控、多通道红外测温等新技术、新装备,将入境航班监管时间压缩一半,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提升8倍,科学、规范、高效的监管,获得多方面的肯定和入境旅客的好评。

步入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启动现场,入口处一排关于科技战疫的硬核科技成果格外引人注目。一旁的灭活型细胞保存液,采用非胍盐配方,既保证极高的病毒灭活效率,同时兼顾环境安全性,避免了胍盐与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液接触生成剧毒氰化物的风险。这些产品连同新型冠状病毒快速采集裂解试剂盒、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盒等,都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反复打磨改进,成为科技抗疫的“幕后英雄”。

“这些产品和技术已经全部应用在新疆疫情防控中。”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新疆地域辽阔、地广人稀,疫情防控有特殊困难,比如样本的长距离运输,他们研发的采样试剂盒无须冷链,最高可以适应54℃的高温,在当地的硬件条件、物流能力下可保证大规模取样的及时有效。

在北京科技活动周的科技战疫展区,也有众多高科技展品亮相。由北京微芯边缘计算研究院研制的可穿戴式智能体温计只有指甲盖大小,粘在创可贴上贴在腋下,就可以实时监测体温。展区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智能体温计测温精准度可以达到0.05℃,且功耗低,充电一次就可以连续佩戴测温14天左右。

除了实时测温,智能体温计还能进行深度学习。“不同的疾病,体温波形不一样,体温计通过波形可以对疑似新冠人群提前预警、精准筛查,已经在武汉、绥芬河、吉林、北京等地使用。”工作人员称,体温计在北京30万重点人群中应用,开展新冠无症状感染者的持续筛查,包括厨师、家政、外卖等服务人员。

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带来的智能红外体温筛查系统,在活动现场展示了它的高效率。系统由制冷红外热像仪、可见光相机组成,可以立刻筛查出疑似发热人员、不戴口罩等情况。测温精度能达到±0.1℃,测温距离可达10米以上。疫情期间,设备在西直门地铁站、部分医院等公共场所使用,提高了筛查效率,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

另外,在北京的科技活动周现场,还可以看到传染病员负压隔离转运舱、生物安全防护装备、新冠病毒检测试纸、AI体温检测、干细胞药物、新冠病毒疫苗等各种曾在新闻中见到的国产抗疫神器……

除了科技周主会场,全国各地的战“疫”黑科技也亮点纷呈——

在武汉分会场,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样品、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芯片及设备、治疗新冠病毒的中药方剂、红外热成像测温系统等防疫科技成果集中进行展示。

在吉林,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展示了他们的“四大发明”。这是该医疗队在千里驰援武汉后,医护人员针对各种临床问题,研发出的多功能防护面屏、传染病专用听诊器、一次性插管用防喷溅隔离巾及咽拭子采集装置。

在重庆,以场景化形式展示了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发现、感染源追踪、病毒检测、远程诊疗、重症救护等从发现到救治的全过程。

在上海,科技馆推出了“命运与共携手抗疫”展览,从序厅及病毒星球、暴发·战“疫”、共享未来三个版块展开,带观众从全新的角度走近病毒世界……

“大国重器”走近公众视野

除了抗疫黑科技外,“大国重器”也纷纷俯身走近观众——

有着黄色红色醒目色彩、造型像一条大鱼的“海斗一号”模型摆放在北京活动周现场。在“海斗一号”模型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程师王福利说:“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拿下我国潜水器领域多项第一。”

下潜深度10907米、刷新中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及作业深度纪录、填补中国万米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今年4月,中国首台作业型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这标志着中国无人潜水器技术跨入了一个可覆盖全海深探测与作业的新时代。

据介绍,“海斗一号”在国内首次利用全海深高精度声学定位技术和机载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完成了对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最深区域的巡航探测与高精度深度测量,获取了完整的全海深剖面与深渊海底的温盐深、深度剖面洋流变化等数据,为日后研究提供支持。

借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海深机械手,“海斗一号”还多次开展了深渊海底样品抓取、沉积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水样采集等万米深渊坐底作业,并利用高清摄像系统获取了不同作业点的影像资料,为探索深渊地质环境特点和生物演化机制积累了宝贵素材。

科技周上,吸引参观者目光的还有高速磁悬浮列车模型。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工程中心高级主任设计师张志强介绍,高速磁浮列车可实现列车与地面的无接触运行,时速高达500公里至600公里。

从时速200公里到今天的350公里,到正在研发中的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项目,我国在高铁领域已经形成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运用经验。未来,600公里/小时的高速磁浮列车投入运用后,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出行时间和成本也将更加缩减,以京沪间运输为例,单程仅需3.5小时左右。

“发展高速磁浮,有利于抢占轨道交通技术制高点,保持我国高铁领域的领先优势,助力交通强国建设。”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吴冬华说,作为一种国际尖端技术,高速磁浮是世界轨道交通技术的一个“制高点”。

业内研究表明,因轮轨黏着、弓网受流及牵引功率等因素,对于更高运营速度的追求,轮轨列车的技术路线会受到一定限制,高铁能达到的安全运营速度极限为时速400公里。而高速磁浮系统因“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原理,以无接触、车辆抱轨、地面同步牵引等技术特点,能够更好地解决提速难题,最高安全运营速度可达到时速600公里左右。

“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是目前可实现的、速度最快的大型地面公共交通工具。”吴冬华说,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可以填补高铁和航空运输之间的速度空白,形成航空、高铁、高速磁浮和城市交通速度梯度更加合理、高效、灵活便捷的多维交通架构。

来自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消息,按照高速磁浮课题推进计划,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工程样车将在2020年底下线,届时我国将形成高速磁浮全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此外,在青岛科技活动周近万平方米展厅里,蛟龙号、潜龙号、东方红二号、下一代地铁等“大国重器”与市民亲密接触;在重庆科技活动周现场,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展示了一个神奇的“魔术”,当聚焦超声治疗设备的治疗头发射的聚焦超声波将有机玻璃片融化的时候,工作人员将手伸入到玻璃片和治疗头之间的区域,手却完好无损;在南京科技活动周 “新中国科技成就展”上,悟空号、北斗、港珠澳大桥、大飞机等25件(套)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展品,展示出我国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

与时俱进提高群众参与度

2001年,国务院批准全国各地举办科技活动周。展览、讲座、论坛、竞赛、科普游……各式主题科普活动的开展,让公众从中探寻科学奥秘,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科学素养。

2001年所展出的电话远程控制电器的“聪明屋”,现在已经成为能用体感“读人心”的“智能之家”; 2003年专家报告会倡导“依靠科学,战胜非典”,17年后以展览的形式汇聚一批抗疫科技成果,再次坚定人们用科技战胜疫情的信心……

“走过20个年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发展成为公众参与度最高、范围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力最大的群众性科技活动,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技馆原馆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获得者李象益说,政府的全力参与和支持,增加了科学传播的力度和影响力。

在李象益看来,20年前举办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标志着我国在政府推动下,开创了公众理解科学的新纪元,从单纯的科学普及进入公众与科学家互动的新阶段。

同时,对众多科技活动周的参与者来说,20年的科技活动周也伴随了他们的成长——

2017年,广州科技活动周首次举办“科学之夜”系列活动,别开生面的“星空派对”,让参与者至今记忆犹新。市民曾繁丽还记得,那一晚,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来到广东科学中心,IMAX3D电影《哈勃望远镜》带领人们探索那星诡云谲散佚清辉的浩瀚宇宙,“一切都逼真到让人不由自主地伸手触摸眼前的一切,孩子们说‘我们好像在飞’。”

另外,广州科技活动周的20年科普路,也表示不乏给这座城市留下震撼和久远的回忆。在2005年的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中国首个宇航员杨利伟作为特邀嘉宾出现,所到之处掌声雷动。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广州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应景地带来了“3D立体电视看亚运”科技成果,观众只要戴上立体电视眼镜,就可以足不出户,观看3D立体的广州亚运会精彩纷呈的各项赛事。

当前,作为全国科技周的主场活动,北京科技周秉持“政府牵头、各界行动、全民参与”的大科普理念,北京市政府组织40多个委办局投身其中。这场全民总动员的科普盛宴爆款频出,不仅有草根发明走上星光大道,也有将高深的物理学知识涂鸦在井盖上,更有一票难求的科学之夜活动。

在李象益看来,科技周能够历久弥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紧跟中央部署,抓住了时代主题、社会热点,年年都有新亮点,每年与时俱进的主题就是例证。

“科技周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趣味性和互动性。”让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没想到的是,今年中科院公众科学日活动开设的视频社交媒体相关科学话题,引发了社会公众参与创作科学视频的热潮,科学话题汇聚相关视频达32万部,播放总量逾18亿人次。

“这种撬动作用让人欣喜,科学传播、科学普及渐渐从政府组织主导,走上了市场化、社会化的道路。”周德进希望未来政府部门增加政策供给,如在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做好科学传播的指标任务和项目,真正让高端的科普资源走到老百姓身边。

李象益表示,下一个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要再上新台阶,内容上应紧扣科技强国战略,重视新一轮科技革命内容的传播;形式上,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微视频、VR、AR等方式,让科技周在线上线下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

“科技周不仅是在普及科学知识和科技成就,也要注重培育公众对科学的运用能力。”李象益建议,还要加强向公众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提高公众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价值观方面下功夫,使科技周活动更好地为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作出新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