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002482277/2020-12587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
组配分类: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成文日期:2020-08-20 |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计划
来源: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访问次数:
一、回顾过去,浙江交通事业成就斐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持续高强度建设和要素制约、安全维稳等重重压力,全行业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围绕部省统一部署,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全面开创现代交通发展新局面,为服务国家战略、支撑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省厅连续多年在省委省政府考核中名列前茅;获中央和部省领导批示肯定140余次、部省以上荣誉表彰70余项;在全国会议作经验交流20余次。
五年来,我们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四好农村路”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常抓不懈,使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度关注交通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正是他亲自决策,200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绘制的蓝图,我们举全省之力大抓“四好农村路”发展,实现“三个率先”:率先实现康庄大道到村头。累计投入资金超200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9万公里,率先实现等级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双百”目标。推行渡运公交化,建成陆岛码头81个,完成建桥撤渡、渡埠改造、渡船更新项目424个,全面解决农村地区群众出行难问题。率先推进“建管养运”一体化。培育推广嘉善经验,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批示肯定;创建了“公路建设、安全保障、养护管理、运输服务”四张网,开展客车“村村通”攻坚行动,相关经验在世界农村公路大会作典型介绍。率先打造美丽公路升级版。践行“两山”理论,坚持“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掀起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的建设热潮,串联“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畅安舒美绿”,获全国“四好农村路”评定第一名,“交通运输+”生态旅游、特色产业、民宿经济等蓬勃发展,为我省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省份提供重要支撑。衢州、绍兴、嘉兴等地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公路示范样板。丽水以交通先行,大力建设绿色发展改革创新区。
五年来,我们坚持“跳出交通看交通,立足全局谋发展”,实施大投入、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交通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尤为显著。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交通”的要求,从全面推进现代交通“五大建设”,到高标准构建四大经济交通走廊,加快“四港”联动发展,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奋力先行。尤其克服“交通建设已经差不多”的思想误区,以“十百千”等行动为抓手,掀起我国规模最大、强度最高、持续性最长的交通建设高潮。投资规模屡创新高。近五年全省交通建设投资超5600亿元,是前五年的1.7倍。以部省6个战略协议为依托,累计争取中央补助资金1170亿元,是“十一五”的2.4倍。高质量配合完成国家和省各类审计28次。重大项目世界领先。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嘉绍大桥等重大项目成为我国迈入桥梁强国的重要标志。大榭45万吨原油码头、北仑四期集装箱码头、钱江通道、富春江船闸等重大工程技术领先,连续四年获得堪称世界工程领域“诺贝尔奖”的“菲迪克奖”。全国首条现代人工开挖运河杭甬运河全线贯通,实现千年京杭运河通江达海。路网布局全面优化。牵头编制全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以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等综合交通重大专项规划。全省综合交通总里程突破13.6万公里,较2012年新增8000公里。全省铁路里程达2661公里、高速公路4153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1560公里,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233个。机场客货吞吐量达5700万人次、79万吨,均为2012年的1.8倍。邮政事业快速发展,设立宁波、义乌国际邮件互换局,建立1万平米以上邮政快递处理分拨中心108个、日处理能力1万票以上大型处理中心63个、信息化村邮站1万余个,邮政业务年均增长35%,快递业务量达78亿件、占全国近五分之一、五年增长近10倍。
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港口这个浙江最大优势,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和我省开放发展。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之初就强调,浙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天地在海上,浙江的港口可以发展成全国乃至世界之最,亲自决策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这些年,我们坚持“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认真履行宁波舟山港管委会职能,全力推进大港口建设。全面实现港口资源整合,港口一体化经验全国推广。全省港航建设年度投资连续十年超百亿元,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687万标箱,分别是2012年的1.3倍、1.5倍。宁波舟山港向世界强港迈进。货物吞吐量连续九年居世界首位,承担了长江经济带原油、铁矿石进口总量90%、45%和长三角1/3国际集装箱量,连通世界100余个国家600余个港口。靠泊当今全球首艘超2.1万标箱集装箱船、世界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船,成为国内最大保税油加油港。多式联运快速发展。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获批设立,国内首艘2万吨级江海直达船下水,全省江海联运量超2.6亿吨。海铁、海河联运集装箱量超100万标箱,是2012年的5倍。湖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内河水运转型示范区。“海上丝绸之路指数”成为首个在伦敦波罗的海交易所发布的国外指数。
五年来,我们坚持“互联网时代企业要创造市场,政府更要创新服务”,做大做强国家物流信息平台,以信息化标准化推动现代物流发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运输、仓储、配送一体化综合物流业要求,统筹港航物流、重点园区、龙头企业、标准体系、信息平台、农村物流发展。大力推进国家物流信息平台发展,实现从省内、国内到国际的跨越。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平台成为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大工程,服务企业45万家,日交换量峰值达3000万条,年服务物流货值13.5万亿元。近五年,我省高速公路5吨以上货车空载率下降30%。在跨境电商大通关方面。依托平台建立“关、税、汇、检、商、物、融”一体化“单一窗口”,大幅提升审批效率,缩短通关时间。在促进全球合作方面。被列入亚欧48国运输部长会议行动计划;互联世界32个港口,共享全球90%集装箱船舶动态信息,得到亚洲开发银行、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肯定支持,成为国际上唯一具有规模的“物流信息根服务器”。
五年来,我们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以改革创新屡破发展难题,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年浙江依靠改革创新,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我省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交通运输综合改革省之一。率先建立省级综合交通统筹机制,履行省综交办职能,省政府以2017年1号文件颁布现代综合交通发展意见。组建海陆空三大投融资平台,出租汽车、道路客运、驾培维修等改革先行先试,杭州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改革、宁波普通国省道巨灾保险、湖州港航“六证联办”等经验全国领先。先后推动出台12部法规规章,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地方法规体系,行政执法“三基三化”“四统一”经验得到交通运输部肯定。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开创全国先河。累计投入资金近3000亿元,牵头攻坚这项世界性难题,治出了全省合力、治出了公交优先、治出了文明出行、治出了绿色发展,全省设区市市区公交分担率达25.6%;群众满意度提高21.4%,达86.7%。公共自行车、“斑马线”文明礼让等经验全国推广。杭州、金华等地清洁能源公交先行先试。平安智慧绿色交通全国领先。连续十年开展“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大力推进平安交通创建,成立全国首个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G20峰会、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安保任务,切实做好节假日免通和灾害应急工作,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主要指标十年连降。累计220余项科研项目达到国内及国际领先水平;编制地方及行业标准40项,居全国前列。ETC车道率先覆盖全省,用户超410万户。以第一名成绩被交通运输部列为“绿色交通省”试点。顺利完成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工作,实现全系统零问题、零整改。全省85%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成为星级文明服务区,生态航道、港口岸电等经验全国推广。内河航道养护获全国考核第一名。
五年来,我们深入践行“三不”要求,以文化自信打造交通铁军,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政治生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04年7月视察时,提出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求,坚持制度建设、廉政教育和监督惩治“多管齐下”,探索形成党建和队伍管理新机制。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强化党内监督和执纪问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28条办法”,积极配合省委巡视并深入整改。推进机关党建制度建设、纪委规范化运行、党风廉政巡察、主题党日活动、党建品牌创建等工作,不断创新举措、有效压实责任。制定近150项制度规范,连续14年开展“廉政教育月”活动。大力改进文风会风,厅机关“三公”经费下降近70%。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以“好干部”标准,严格规范选人用人,强化实践锻炼,大力培育年轻干部,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一大批市县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人走上党政领导岗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交通职业教育,开展重点工程立功竞赛,创新人才和“工匠型”专才不断涌现,全行业获省部级劳模表彰57人,新增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300余人。交通职工蝉联世界技能大赛金牌。最美行业全国推广。以弘扬“惠民、奉献、服务”交通文化,发掘“最美司机”吴斌等一批先进典型为重点,制订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打造十大美丽窗口,选树“行业百名最美”,举办全系统职工运动会、文艺汇演、文学艺术“梅花奖”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形成“见人见物见行风、向上向善向美丽”的最美风尚,得到中央和部省领导高度肯定,中央文明办赴我省调研并高度评价。省厅等全系统26家单位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44家单位获评“省文明单位”;在90余家省直单位党建考评中连续名列前茅;在全省机关党建工作会议作典型交流,全国性的机关党建会议还将厅机关作为现场参观点。工、青、妇、群团、新闻宣传和离退休干部工作也取得长足进步。
特别是过去一年,全省交通运输系统以部省签署“现代交通示范区”战略协议为契机,开展交通强省战略研究,大力实施1210交通强省行动,取得一系列超历史成绩。一是综合交通建设全国领先,总投资达2379亿元,同比增长28%,较2012年实现翻番,超历史新高,投资强度全国第一,交通运输部在台州召开全国品质工程现场会推广我省经验。二是宁波舟山港再次刷新纪录,成为全球首个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大港,穿山集装箱码头成为全球第三个“千万级”集装箱单体码头。三是“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显著,在温州召开改革现场会,全系统94%以上办事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获部省主要领导5次批示肯定。四是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成为浙江金名片,创建完成6500公里,建成400余个普通公路服务站、45个美丽渡口。五是国家物流信息平台战略意义更为显著,与“一带一路”沿线6个国际港口和单位达成战略合作,获国家金卡工程“金蚂蚁奖”和《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肯定。六是机场资源整合全面完成,形成省内机场协同发展新格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省机场集团揭牌。七是轨道交通管理职能强化,切实承担起地方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全国首个省级轨道交通运营平台。八是综合交通产业着力培育,编制全国首个省级综合交通产业规划,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九是综合交通信息资源全面整合,在全国率先打造综合交通智慧云平台,培育“互联网+”众创企业孵化基地。十是交通十大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尤其是较好实现第一个五年城市交通治堵目标;提前3年实现全省客车“村村通”;全年减费降负45亿元;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2.3%、13%。
二、立足当下,只争朝夕抓好2018年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谋划推进交通强国示范区建设的起步之年,做好各项工作至关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围绕“两个高水平”建设总体部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突出普惠性、全覆盖、引领性、高水平和浙江特色,全面启动三年提升行动,全力推动高水平“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联城、联乡、联村、联景、联心,更畅通、更安全、更舒适、更美丽、更富民。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出台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实施意见,引导督促县级政府切实承担“四好农村路”建设主体责任;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示范乡镇100个;健全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农村渡口属地管的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县乡村三级路(渡)长制,大力推动设置乡镇专管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二是加快改造提升。建设改造提升农村公路6000公里,其中新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完善安全设施1000公里,实施路面维修3500公里,建设港湾式停靠站3000个,创建农村公路乡镇管理站、服务站各100个。开展农村公路品质工程创建,提升养护专业化、机械化、规范化水平,深化县乡道安全隐患治理。建成陆岛交通码头、美丽渡口项目40余个。三是拓展美丽品牌。坚持“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创建美丽经济交通走廊6000公里,打造60条精品示范走廊,推广安吉、诸暨、柯桥、海宁等典型经验,进一步带动“交通运输+”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四是优化服务品质。开展客车“村村通”巩固提升活动,制定《浙江省“村村通”客车营运服务规范》,健全长效运营机制,推进客运“公交化”改造,全省70%的市县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达5A级。完善农村物流网络,鼓励发展交邮合作、城乡货运公交等多元业态,实现与旅游、邮政、电商等融合发展。
(二)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多领域改革。认真落实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大会精神,真正做到改在民生关键处、改在人民心坎上。一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以群众获得感为导向,围绕“合、减、简、服”,出台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意见,重点聚焦群众办事频率高、反响大的年检年审备案等事项,深化归并整合、完善标准规范、加强联动联办,实现信息共享、“多证合一”“一窗受理”。发挥国家物流信息平台引领作用,深化大通关等改革举措,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各领域延伸拓展。二是突破关键领域改革。抓好省政府1号文件落实,进一步深入推进全省综合交通改革,完善省市县三级统筹机制,推动省综交办实体化运作,加快构建与交通强国示范区相适应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深化机场资源整合,实施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完善地方铁路监管模式,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创新网约车、共享单车监管模式,加快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道路运输市场化、货车检验检测等改革试点,努力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三是总结推广改革经验。坚持“成熟一批、推广一批”,重点总结推广道路客运市场化、政府购买公交服务、农村渡运公交化、公路财产保险、普通货船“多证联办”等经验,为全国提供更多生动的实践样本。
(三)围绕“四大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深化交通强省战略研究,编制综合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完成“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制定服务“四大建设”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十百千”行动,全省综合交通建设计划投资2150亿元,较2017年计划增长15%,精准服务全省重大战略举措落地。
在大湾区建设方面。围绕杭州湾地区一体化发展,加快研究建设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建成宁波舟山港外钓油品储运码头、杭平申线海宁段等项目;开工京杭运河二通道,力争启动浙北内河集装箱主通道;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6#—10#集装箱泊位、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二期、钱江通道北接线等项目建设;深化沪嘉甬、沪乍杭铁路等前期工作。
在大花园建设方面。力争开工龙丽温高速公路文成至景宁段、杭金衢高速公路金华至衢州段拓宽工程、杭衢铁路建衢段、衢丽铁路;加快瓯江航运开发、浙中公铁水联运港等项目建设;建成德清等一批通用机场。
在大通道建设方面。着力推进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金甬铁路建设,加快甬舟铁路前期工作;建成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三座跨海大桥、台金高速公路东延二期等项目,力争开工上三高速公路东延等项目。
在大都市区建设方面。开工杭州铁路西站枢纽,加快杭甬温三大机场改扩建,推进杭温、杭绍台铁路和都市区城际城市轨道项目建设;计划建成温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杭黄铁路、乐清湾铁路支线,温州市域城际铁路S线等项目。
全年计划新增沿海5个万吨级以上泊位、高速公路5项257公里、普通国省道255公里,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3项313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20公里。力争开工高速公路5项226公里、普通国省道480公里,铁路6项486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40公里。
(四)加快推动综合运输提质降本增效。一是拓展提升国家物流信息平台。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阿里、百度、中外运长航等互联网巨头和大型央企合作,拓展跨国物流信息共享,健全东盟、欧盟合作机制。提升标准、数据和交换三大基础服务,创新供应链上下游、无车承运试点监测等互联应用,加快打造国家级物流公共信息枢纽与服务门户。二是着力构建多式联运。服务自贸试验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以油品全产业链为核心,着力打造世界级港口集群,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800万标箱。构建江海、海铁、空陆等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江海河联运量达2.8亿吨,海河联运内河集装箱达63万标箱。重点推进宁波舟山港集装箱海铁公联运、顺丰空陆联运等全国示范工程,加快研发江海直达集装箱等船型,完善运输规范体系。升级江海联运信息平台,加强与长江沿线港口信息共享。三是降低交通物流企业成本。继续推进交通物流龙头企业、站场网络、城乡配送、信息化和服务保障等五大体系建设,推动“互联网+”物流新业态发展,鼓励新旧业态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智慧物流骨干企业。鼓励交通物流与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融合发展,促进优势企业在城市配送、干线运输、农村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领域做精做细。
(五)着力建设创新型交通运输行业。一是大力培育综合交通产业。出台《浙江省综合交通产业发展规划》,聚焦高端交通建筑业、临空经济、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制定实施意见和精准政策措施,筹办综合交通产业博览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加快打造全省综合交通新兴产业。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着眼未来交通发展,依托“之江实验室”,加快组建全球交通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重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打造交通科技创新高地。大力开展智能交通、轨道交通等前沿引领性科技创新,重点推进北斗系统、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等应用,计划新立项科技项目50项,完成及在编标准20项。大力支持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本科院校,加快建设轨道、航空、智慧交通等实训基地。三是着力发展智慧交通。深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开工建设全国领先的湾区智能高速公路。加快综合交通智慧云平台常态化运行,打造智慧出行、智慧物流等标志性应用产品,大力孵化创业创新产业。力争举办2018年交通大数据创新大赛,打响“畅行浙江”品牌。规范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业态发展。
(六)持之以恒抓好城市治堵。切实履行省治堵办职责,统筹推进全省城市交通治堵工作。一是强化城市公交优先。实施城市治堵三年提升计划,深化国家公交都市和全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加密优化城市路网,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和快速路建设,完善公交专用道、场站及停车设施,加强支路网、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绿道系统建设。二是强化城市交通管理。实施交通拥堵节点整治行动,严管严治机动车违停等突出问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交通组织,提高管理精确度。加强交通需求调控,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推动机动车停放差别化配建。巩固推广“文明礼让斑马线”、公共自行车等经验成果,培育绿色出行习惯。三是强化城乡统筹治理。针对节假日、旅游旺季农村地区拥堵问题,着力开展镇村治堵,持续推进城乡智能交通、客运一体化、交通管理“三个全覆盖”,推动交通指数、公交监测系统等科技治堵手段,在县域广泛应用并向乡镇村延伸,开展小城镇交通整治,推动城乡人居品质整体提升。
(七)加快提升行业治理水平。一是加强法治政府部门建设。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加快《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条例》《浙江省公路条例》《浙江省民用航空管理条例》等立法进程。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定事中事后监管标准,完善“三基三化”长效制度,深化非现场执法,开展“宪法宣传交通行”活动。二是推进信用交通省建设。聚焦交通出行、运输物流、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完善交通信用法规规范和标准体系,建成统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浙江“信用交通”网站,实现信用记录事项占权力清单80%以上,加快推进行业监管“信用记录、信用共享、信用应用、信用规范、信用文化、信用保障”六个全覆盖。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要先行先试、早出成效。三是深化绿色交通省创建。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绿色示范城市和公路、航道、港口等示范项目,积极争创全国绿色交通先行示范区。推广生态设计、绿色施工等先进技术。深化港口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建成港口岸电设施100套。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物流配送等领域,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全年计划节约标准煤40万吨、CO2减排48万吨。四是持续抓好“平安交通”创建。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深化“安全生产规范年”活动,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轨道运营、港口危化品、建设工程、“两客一危”车辆等领域监管,推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全省综合交通应急指挥网络,统筹公路、水路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建设,切实做好重大活动、节假日和极端天气等应急保障。